ID: 23938724

2025秋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教材习题课件(打包7份)

日期:2025-09-2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7次 大小:1907205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25,秋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件网) 第6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原文注释 诗歌理解 秋词(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①, 我言秋日胜春朝②。 晴空一鹤排③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④。 诗歌理解 【注释】 ①寂寥:冷清萧条。 ②春朝:春天。 ③排:推开。 ④碧霄:蓝天。 诗歌理解 【译文】 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悲叹秋天的冷清萧条,我却说秋天胜过春天。 (秋日)万里晴空,一只仙鹤推开云层直冲云霄,把我的诗情也带到了蓝天上。 刘禹锡(772— 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政治上他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政治革新运动的中心人物之一。著有《刘梦得文集》。 作者·背景 诗歌理解 此诗选自《刘禹锡集》卷二十六(中华书局1990 年版)。此题下共有诗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永贞元年,唐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告终。唐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被贬,《秋词》就是他被贬朗州时写的。 诗歌理解 主旨点拨 悲秋是古诗的常见主题。这首诗一反常态,不写悲秋,而写爱秋,赞颂了秋的美好,并借对仙鹤“排云”而上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诗歌赏析 诗歌鉴赏 永贞革新以失败而告终,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这首诗更是一改传统悲秋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的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诗歌赏析 名句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排云”这一别致的景观进行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那“排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飞到“碧霄”。一个“排”字所蕴含的深意尽在不言中。 诗歌赏析 原文注释 诗歌理解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①夜雨涨秋池。 何当②共剪西窗烛, 却话③巴山夜雨时。 诗歌理解 【注释】 ①巴山:泛指川东一带的山。川东一带古属巴国。 ②何当:何时将要。 ③却话:回头说,追述。 诗歌理解 【译文】 你问我何时回家,我无法说准归期,(此刻)巴山夜雨连绵,秋水涨满池塘。 何时将要与你在家中西阁的窗下一起剪烛(长谈),追述我独居巴山的客栈时面对夜雨的情景。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xī)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绚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他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被人们广为传诵。《夜雨寄北》选自《李商隐诗歌集解》三册(中华书局2004 年版)。寄北,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作者·背景 诗歌理解 主旨点拨 这首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时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 诗歌赏析 诗歌鉴赏 “君问归期”而“未有期”,其中包含着太多的苦涩与无奈。诗人在巴蜀羁旅中,在“夜雨涨秋池”的环境中,更感到孤独凄凉。接下来笔锋一转,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把眼前的凄苦兑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也在未来的欢乐中注入被时间过滤了的“昔日”之苦。这首诗语言 朴素自然,即兴写来,道出了刹那间情 感的曲折变化。 诗歌赏析 名句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两句诗是对未来团聚的幸福想象。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阁的窗下互相倾诉,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至于蜡烛结出了烛花。他们剪去烛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的重逢后的喜悦。 诗歌赏析 原文注释 诗歌理解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僵卧①孤村②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③。 夜阑④卧听风吹雨, 铁马⑤冰河入梦来。 诗歌理解 【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