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瞿塘峡的雄奇、巫峡的云雾、西陵峡的激流,隐约的猿啼声 有没有同学记得,我们学过哪句诗专门写过这里的猿声? “两岸猿声啼不住”没错,李白笔下的三峡藏着飞驰的轻舟,而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是1500 多年前一位地理学家眼中的三峡。 他叫郦道元,用一支笔丈量山河,把三峡的四季装进了短短一百多字的文章里。为什么他笔下的三峡既能让我们看到 “素湍绿潭” 的清澈,又能感受到 “沿溯阻绝” 的险峻?为什么同样的三峡,春冬之时和夏水襄陵会呈现完全不同的模样?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走进《三峡》,看看这位古人是如何用文字为三峡 “拍” 下一部永恒的纪录片。 影视资料 11.三峡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词汇,理解特殊用法。 2.理解课文运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来刻画景物特点的写作手法。 3.凭借联想与想象,融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体会长江三峡壮丽的地势和秀美的风光。 作者简介 郦道元(约470—527) 北魏地理学家。字善长, 范阳涿县人。生平好学,博览全书。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成年后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撰写《水经注》。 作品简介 该书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水经注》 背景资料 郦道元嫌其过于简略,便为之作注,使原文内容大为丰富起来,所以叫作《水经注》。这部书兼有科学性与文学性,是一部十分优秀的地理著作。 《水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记述江河分布的地理专著,旧说是汉末桑钦所作。 背景资料 郦道元注《水经》跟一般注书不同,《水经注》中有的引证古籍,有的描述亲身见闻,把祖国的河流所经过的重要地区的民情习俗、民间传奇、历史故事穿插其中,内容非常丰富,字数比原文多出几十倍。每条注文几乎都是一篇优秀的散文。不论是文学上还是地理上的价值,都大大地超过《水经》本身,对于后世散文的影响很大。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二)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重点词汇。 三 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通“缺”,空隙、缺口 如果不是 正午 半夜 日光,这里指太阳 译文 在七百里三峡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险峰,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并提:又叫合叙,即并起来提,合起来叙。具体地讲就是把应该分成两句的话并成一句话说了;翻译时只有把它们分成两个句子,上下文意才能贯通。 例如: 1.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诸葛亮《出师表》 2.风霜高洁。欧阳修《醉翁亭记》 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应当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 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有时 宣布,传播。 早上出发。 指白帝城到江陵,“其间”可译为“这之间”。 即使 这里指飞奔的马 驾 没有这么快。以,此、这。 顺流而下 逆流而上 译文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下去,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长风,也没有这么快啊。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虽乘奔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