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上5《七律 长征》知识清单+巩固练习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寻常)。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比喻乌蒙山像小泥球一样渺小)。 金沙水拍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过后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一、基础知识梳理 《七律 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前夕写下的一首旧体诗,为七言律诗。 七言律诗就是指七言八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诗歌,简称为“七律”,是律诗的一种。七言律诗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启战略转移。这场历时368天、跨越11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最终于1935年10月19日抵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是人类军事史上的奇迹。 毛泽东创作此诗时,正值中央红军结束长征的数日后,此时他正居住于保安(今志丹县)的窑洞中,摊开地图回顾亲历的万水千山,以铅笔在土黄纸上写下这八句史诗。 所以:《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两年时间里,红军跨越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包括5座终年积雪的大雪山),跨过24条大河,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封锁 【地理坐标】 地理坐标的史诗性诗中“五岭”“乌蒙”“金沙”“大渡”“岷山”等意象,均对应长征途中的关键节点: 1)五岭:指大庾岭、骑田岭等,红军在此突破国民党军的三道封锁线; 2)乌蒙山:1935年4月,红军以迂回战术穿越此山,摆脱敌军围堵; 3)金沙江:1935年5月,红军巧渡皎平渡,实现战略转移; 4)大渡河:1935年5月,飞夺泸定桥的壮举震惊世界; 5)岷山:1935年9月,红军翻越此山,进入甘肃,胜利在望。 注意:顺序要背清楚:翻越五岭、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岷山 二、重点字词 1、生字注音与书写 逶迤(wēi yí):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注意“逶”读“wēi”,“迤”读“yí”,不要读成“wěi yǐ”)。 磅礴(páng bó):形容气势盛大,广大无边(“磅”读“páng”,不要读成“bàng”。) 泥丸(ní wán):小泥球(这里比喻乌蒙山像小泥球一样渺小,突出红军的豪迈)。 云崖(yún yá):高耸入云的山崖(“崖”读“yá”,不要写成“涯”)。 岷山(mín shān):位于四川、甘肃交界处的大雪山(红军长征最后翻越的重要雪山之一)。 多音字 难(nán/nàn):在“万水千山只等闲”中“难”指困难,读“nán”;读“nàn”时指灾难(如“困难”“苦难”)。 磅(páng/bàng):磅礴(páng,气势大);磅秤(bàng,计量工具)。 三、重点语句 1.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句意:金沙江波涛翻腾如同烧滚的开水一样,打在高耸人云的悬崖上,把悬崖拍暖了;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仅剩的十三根铁索,横空高悬在湍急的河上,令人望而生畏,不寒而栗。 这两句诗借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两件事写出了红军不怕艰难险阻的英勇精神和战胜敌人后喜悦的心情。 诗句中“暖”和“寒”形成了鲜明对比,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战士们的心理感受。“暖”字表达了红军战士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寒”字表现了红军夺取泸定桥时的惊险悲壮。 考点1:炼字赏析(如何理解“暖”与“寒”?) 常见问法:“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暖”和“寒”有什么深刻含义?/这两个字好在哪里? 答题思路: ① 字面义:先解释“暖”“寒”的基本意思(温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