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单元 第5课时 认识除法算式 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解读 1. 知识内涵 (1)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内容是除法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基础部分,它承接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初步认识,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运算的意义,为后续学习除法的计算方法、解决更复杂的除法问题以及建立完整的乘除法知识结构奠定坚实基础。 (2)内容呈现:教材通过例题5“把8个萝卜平均分给4只小兔”和例题6“把12条鱼平均分给3只小猫”这样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画图来直观呈现分的过程,进而引出除法算式,明确被除数、除数和商的概念。练一练部分,从先画图再写算式,到直接写算式,逐步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最后通过“问题研究”将平均分知识拓展到有余数除法的相关思考,丰富知识维度。 (3)编排特点、意图及逻辑线索:编排注重从具体生活情境出发,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引导学生从直观操作过渡到抽象算式表达。意图在于让学生在熟悉情境中感受平均分,理解除法意义,掌握除法算式的写法和各部分名称。逻辑线索清晰,从简单的平均分实例引入,到不同情境下平均分问题的练习巩固,再到有余数相关问题的初步探究,层层递进,逐步深化知识。 2. 素养内涵 (1)运算能力:学生在根据平均分的情境列出除法算式并得出结果的过程中,理解除法运算的本质,锻炼了运用除法进行准确计算的能力。 (2)几何直观:通过例题和练习中画图表示分的结果这一环节,学生借助图形直观地理解平均分的过程,将抽象的除法概念可视化,帮助他们更好地建立起除法与平均分之间的联系。 (3)推理意识:在“问题研究”中,面对把17支铅笔分给小朋友的问题,学生需要思考如何通过去掉或增加铅笔数量来实现平均分,这一过程促使学生基于已有的平均分知识进行推理,培养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推理解决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经历平均分的操作与算式表达过程,理解除法含义,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及计算方法。 2.通过解决平均分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3.在分一分等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联系,培养数感与应用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明确。 2.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实际意义,解决与平均分相关的问题研究。 四、课堂导入 教师活动:“今天我们来玩‘魔法口袋’游戏!老师口袋里有一些小星星(出示实物或图片),想请两位同学帮忙分给其他同学。第一位同学随便分,第二位同学要保证每个同学得到的星星一样多。你们猜猜,哪种分法能让大家都开心?” 学生活动:观察、讨论,猜测“平均分”更公平。 教师活动:“大家都觉得公平的分法更好,数学中这种‘公平分’叫平均分。想知道怎么用数学符号快速表示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它的秘密!”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游戏制造认知冲突,激活“公平分”的生活经验,自然引出“平均分”概念,为除法学习做铺垫,同时激发探究符号化表达的欲望。】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学习任务一 理解平均分与除法算式的含义 活动1:观察例题5情境并思考 教师活动:呈现教材例题5的插图。 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从这幅图中你们看到了什么?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呢?”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插图后回答,看到了4只小兔和8个萝卜,题目要求把8个萝卜平均分给4只小兔。 教师活动:进一步提问:“那什么是平均分呢?每只小兔可以分到几个萝卜?” 学生活动:思考后回答,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每只小兔可以分到2个萝卜。 活动2:用画图表示分的过程与结果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小老鼠说可以画图表示分的结果,大家想一想可以怎么画呢?动手画一画。” 学生活动:动手画图,可能会用简单图形代表萝卜,将8个“萝卜”分成4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