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47344

5.2《大学之道》课件(共3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日期:2025-09-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5次 大小:9574109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25-2026,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人文素材积累 ······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 我甚至可能改变了全世界。 ———威斯敏斯特教堂无名墓碑碑文(节选) 学习目标 了解与《大学》相关的文学常识。 积累“明、静、安、虑、得、格物、壹是”等词语含义。 解读文本的核心思想“三纲 ”“八目”的内容。 探究“诚意,正心”的内涵并从中获得启示。 作品介绍 《大学之道》出自《礼记》,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 中庸 大学 论语 孟子 “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的第一句。《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作品介绍 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所编,又与《小戴礼记》和《周礼》、《仪礼》并称"三礼”。《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教育和德性教养有重要影响。 《礼记》 相传为曾子,名参,字子舆,鲁国人。春秋年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其父同师孔子。其父曾点,字皙。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后世尊为“宗早”,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 作者介绍 解读题目 “大学之道” 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 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解读题目 朱熹《大学章句序》: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已、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大学之道”是什么 大学”是什么 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根本原则 , 本义:提网的总绳。 衍义:引申指“事物的关键部分”。 三纲: 明明德、亲民、 止于至善 本义:本义指眼睛,目也指从大项分出来的小项,或按顺序开列的目录。 八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十分之一左右,但是《大学》的总纲,后世学者常用“三纲八目”来概括。 诵读经典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之道①,在明②明德③,在亲民④,在止⑤于至善⑥。 ①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②明:形→动,彰明、彰显 ③明德:美好的品德 ④亲民:亲近爱抚民众 ⑤止:至、到 ⑥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