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透视“乡土”,建设美丽家乡 ———《乡土中国》单元导教 课标要求 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 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 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其学术价值。 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 教学价值 阅读“学术类著作”应运用怎样的阅读方法。 如何理解“乡土的中国”? 《乡土中国》是部编教材要求必读的书目,要读完、读透本书,学生的心理反应是: A.激动:喜欢读书,喜欢读《乡土中国》一类的书。 B.期待:《乡土中国》该怎么读,能读到什么。 C.反感:不喜欢读书,更不喜欢读《乡土中国》这类书。 D.漠然:老师要读就读,至于怎么读效果如何,无所谓。 阅读心理 1.压根不爱读书,反感 2.太枯燥,没意思 3.太艰涩,看不懂 学习障碍 ※可以语言激励 直面困难需要勇气,克服困难体现智慧,回望困难充满快乐。 统编教材主编、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说:“读书不能就易避难,不要总是读自己喜欢的、浅易的、流行的读物,在低水平圈子里打转。年轻时有意识让自己读一些“深” 一点的书,读一些可能超过自己能力的经典,是一种挑战。应当激发自信,追求卓越,知难而上。” 直面困难 ※可以视频导入 播放来自生活中的视频,如在街头暴走、地摊经济阻碍交通,大妈们在篮球场跳广场舞、大爷清晨在居民楼下抽大陀螺锻炼身体而产生纠纷,诸如此类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思维,继而引发阅读的欲望。 直面困难 ※可以师生互动,列举生活现象 城镇里也有许多乡村生活的缩影,如小区门口大爷大妈们聚堆聊天,小区花池里种上大葱白菜等,人情往来,爱攀关系…… 直面困难 ※可以是名言引入 习大大常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同学们也时常引用这句名言,殊不知这正出自费孝通先生之口,简洁的几句话中透出先生对社会与国家发展的希冀。《乡土中国》同样蕴含着先生深厚的理想主义情怀。 直面困难 学习任务 1.抓住核心概念,理解作者观点 2.分析整体框架,把握知识体系 3.拓展阅读资料,研讨现实意义 4.关注热点问题,尝试学以致用 学习目标 1.通读全书,圈点勾画,运用图表梳理各章内容,把握主要观点,了解乡土社会的主要特征; 2.理解关键概念,运用思维导图把握全书理论架构;研讨阅读学术著作的方法,积累阅读经验; 3.拓展阅读相关背景资料,理解本书的价值取向、学术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4.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课时安排 原著 理解 理论应用 拓展研究 1—6课时 第7—8课时 第9—10课时 课时安排 单元 导引 第1 课时 第2、3课时 1—7章 8—14章 梳理全 书内容 调研 探究 第4、5课时 第6 课时 第7、8课时 第9、10 课时 写作交流拓展阅读 认识学术论文/著作 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课题的学理性文章或著作。它具有专业性、学术性、原创性、真实性和科学性的文体特点。 从表达方式上看,虽然以议论与说明为主,但与传统的议论文不尽相同,又异于现代的说明文,因为它的说明、记述、引用(包括图表、模型等)旨在进行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推导。 学 习 方 法 学术类文本的构成要素 (1)论点: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往往是一种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式,必须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是能统摄全文的中心句。 (2)论题:证明过程中,其真实性需要加以确定的那个判断,即证明的对象,可以是作者的观点,也可以是一个话题。 学术类文本的构成要素 (3)论据:用来证明论点正确性和可行性的材料。一是事实论据,如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