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大学校训 河南大学: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大学校训 华中科技大学:明德、厚学 求是、创新 大学校训 东南大学: 止于至善 大学校训 华东理工大学:勤奋求实 励志明德 大学校训 厦门大学: 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 大学校训 香港大学: 明德格物 Sapientia Et Virtus 大学校训 中国政法大学: 厚德、明法 格物、致公 大学校训 华东政法大学: 笃行致知 明德崇法 思考:以上大学的校训有什么共同点? 源自或部分源自《大学》 你还知道哪些来源于经典古籍的校训呢? 例如: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源自《周易》 作品简介 《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 "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第一句。《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大学》为四书之首。 “大学”是什么? 小学与大学 朱熹《大学章句序》: 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大学”是什么? 小学与大学 “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 “小学”主要教授学生“洒扫、应对、进———,“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 《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十分之一左右,但作为总纲,意义重大。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初读文本 重点字词: (1)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2)明:形作动,使…明,彰明 (3)明德:美好的德行。 (4)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5)止:至,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三纲领”具体指什么? 研读文本 “明明德”———为仁由己”,自觉地完善自我修养。 “亲民”即“新民”———推己及人”,努力提高百姓的道德品质 “止于至善”———终身行之”,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不停止,这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明明德”侧重于“内圣” “亲民”侧重于“外王” “止于至善”是终极追求 “内圣外王”最早出自《庄子 · 天下》。但由于这个说法和儒家理念符合,于是就被儒家借用,并逐渐形成了儒家哲学的主题———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就是修身养德;“外王”就是亲爱民众。“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的终极追求。 “三纲领”之间的关系? 重点字词: (1)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 (2)静:心不妄动。 (3)安:性情安和。 (4)虑:思虑精祥。 (5)得:处事合宜。 译文: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初读文本 逻辑链 研读文本 知止而后定:既然知道了目标,那就会志向坚定不移。 定而后能静:既然志向坚定不移,那就会心不妄动。 静而后能安:既然心不妄动,那就会性格安和。 安而后能虑:既然性格安和,那就能思虑精详。 虑而后能得:既然思虑精详,那就能处事合宜。 静 安 虑 得 思虑精详 处事合宜 心不妄动 知止而后有定 性情安和 重点字词: (1)本末:本意是指树木的根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