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50607

九上1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日期:2025-09-2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4次 大小:2411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九上,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 cover
九上1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核心立意 以"孤独"为切入点,开启张岱的精神世界。通过文本细读、跨界对比和生活联结,引导学生体会中国文人“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理解“独”的哲学内涵,并在现代生活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空间。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白描手法,品味“一白”“一痕”“一点”等词语的审美效果。(重点) 2.理解张岱的“痴”与“独”,探究其背后的精神世界。(难点) 3.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思考“独处”的现代意义。(难点) 教学工具 课文及注释、学习单、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入境 展示现代生活场景: 自习课上独自刷题的安静 篮球场上独自投篮的瞬间 深夜耳机里的私人歌单 问:请用一个词描述这些场景带给你的感受。 师:其实,“独处”这件事,几百年前的明末文人张岱,也在西湖雪夜里经历过。今天这堂课,我们就跟着张岱的脚步,看看他的“独处”里的精神世界。 二、探微,发现“独” 任务一:语言品析,寻找“极简”之美 师:请大家翻开课文,用 5 分钟默读全文,手里拿支笔,圈出文中所有的数量词。 对比阅读:将原文"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改为"一道、一座、一条、两三个",分组朗读体会表达效果的不同。提示:从词语、意境、情感、写作手法等角度思考。 原文: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改文:湖上影子,惟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条、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学生默读、圈画、讨论,教师巡视,偶尔参与小组对话。 明确: ①词语:“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中的 “痕”(痕迹)、“点”(墨点)、“芥”(草芥)、“粒”(颗粒),都是极细微的量词,精准捕捉到雪后长堤、湖心亭、小舟、人影 “淡、小、微” 的特点; ②意境:原文用 “痕、点、芥、粒”,在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的浩渺背景下,营造出水墨晕染般的空灵意境——— 长堤如淡墨轻扫,湖心亭如墨点洒落,小舟如草芥漂浮,人影如细粒微动,整体像一幅 “留白” 超多的写意山水,充满悠远、淡雅的诗意; ③情感:张岱 “独往湖心亭看雪”,此时他身处辽阔雪境,内心既有 “天地浩大,自身渺小” 的孤独感,又有 “与天地融为一体” 的超然感。“痕、点、芥、粒” 的细微量词,强化了 “人在天地间如沧海一粟” 的对比,烘托出他沉醉雪景、物我两忘的心境; ④写作手法:这是典型的白描手法,以极简的笔墨(“痕、点、芥、粒” 字数少、表意简),却传神地勾勒出雪景的神韵,达到 “言简意丰”“以少胜多” 的艺术效果; 小结:张岱用“极简”的数量词,不是随便写的。雪把天地都盖成了“一白”,长堤、亭子、小船都变得这么“淡”,这么“小”,其实是在衬出雪景的辽阔,更衬出他自己一个人站在这天地间的“独”。 设计意图 旨在引导学生从微观语言入手,通过"默读圈画”、“改词对比”的阶梯式活动,深入品味张岱白描手法中"极简"背后的"极丰"内涵。 任务二:意境品味,体会“无声”之境 师:这些极简的词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空灵的雪景图。然而,张岱的高明之处不止于此。在让我们“看见”这片白色世界之前,他先让我们“听见”了一样东西———寂静。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万籁俱寂的无声之境,听听这“声音”里的深意。 1.朗读体验 播放湖心亭雪景视频,画面中大雪纷飞,湖面、长堤、亭子皆被厚雪覆盖,无行人、飞鸟,只有簌簌落雪的视觉动态感。 组织学生朗读"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引导:同学们,先沉浸式感受这段雪西湖的画面。现在,咱们一起朗读“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读的时候放慢语速,把雪天里“万籁俱寂”的感觉读出来。 2.讨论思考 问:"声绝"描写了什么景象?作者为什么先写"声绝"?与后文写景有什么关系? 学生同桌讨论,教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