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有一颗敏锐易感的心,童年就会深深留在记忆的深处。鲁迅先生也有自己的童年记忆,并在 45岁的时候将自己的童年趣事写 成了一篇文章,这就是《从百草 园到三味书屋》。 新课导入 1.学习默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2.精读“百草园”段落,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描写,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点明文章写的两个地方的生活: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表明了作者由幼时玩乐到长大读书的过程。“从……到……”表明文章以空间的变换为顺序记叙的。 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请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想一想,这两部分是怎样连接起来? 过渡 承上启下 三味书屋的生活 (10—24) 百草园的生活 (1—8) (9) 空间顺序 第一部分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乐”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有趣的动植物(2段); 2.神奇的传说(3—6段); 3.雪地捕鸟(7—8段)。 第1段中的“似乎”和“确凿”矛盾吗?你是如何理解的呢? “确凿只有一些野草”是一般成人的看法;“似乎”是对成人的这种看法的否定,表达的是孩子的看法———是我的乐园”。所以并不矛盾。 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藤和木莲藤、覆盆子等14种景物。 第2段作者都写了百草园的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是通过什么句式连在一起的?有什么作用? 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把诸多景物连在一起。 以“面”烘托“点”,又以“点”映照“面”,既完整,又生动。 “不必说”为了撇开一些东西,是为了突出“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这一点已经趣味无穷了,那么园中的乐趣比比皆是了。这样写,突出了百草园的无穷乐趣。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单是”后面的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即中心句)。前两个“不必说”不仅突出了“单是”下边的内容,还表现了鲁迅一一历数儿时趣味时的欣喜,表现出儿童所特有的一种情趣。 单是…… 就有…… 油蛉 蟋蟀 蜈蚣 斑蝥 何首乌藤 木莲藤 木莲果 何首乌根 覆盆子 低唱 弹琴 声音 翻开 按住 喷 动作 缠络 莲房 拥肿 拔 像小球 又酸又甜 形状 摘 味道 拍 味觉 听觉 视觉、触觉 视觉 长吟、弹琴…… 声音 又酸又甜 味道 光滑、高大、肥胖…… 形状 碧绿、紫红 颜色 详写的是泥墙根一带,略写的是整个园景。 默读课文第3-6段,并思考问题: 1、有人认为美女蛇的故事是赘笔,没必要写。你是否同意 简要说明理由 2、这几段运用了何种记叙的方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不同意。 美女蛇的故事虽然与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没有关系,但很明显,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而这故事让“我”产生了“做人之险”的感受,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所以多年以后“我”还清楚地记得。这一段看似闲笔,却写出了儿童的心理,写出了童年的“我”心目中世界的奇特色彩,是全文有机的组成部分。 记叙方法:插叙 作用: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更丰富了百草园“乐园”的情趣。 朗读课文第7-8段,并思考问题: 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 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