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51184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大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日期:2025-09-26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4次 大小:112690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单元,教学,第六,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2024版新教材大单元教学设计) 01单元定位 02课标解读 03教材分析 04学情分析 05学习目标 06情境任务 07单元教学总体设计 08重难点突破 09跨学科学习 10背记清单 11 单元活动 12大事年表 13 分类速查 14 单元评价 一、单元地位与作用 1.单元主题 本单元聚焦于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中期,以中华民族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为主线,展现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2.历史阶段定位 20 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为转嫁国内经济危机,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中国人民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倡导、推动和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领导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主题定位以“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为主题。核心内容包括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抗日战争的胜利等。 3.学科素养定位 时空观念:借助大事年表梳理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百团大战等事件的时间顺序,运用地图标注抗日根据地的分布区域,分析时空要素对抗日战争进程的影响。 史料实证:运用抗日战争时期的报纸报道、中共中央文件、日军侵华暴行的照片、抗日将士回忆录等原始史料,引导学生辨别真伪、归纳要点,论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必要性、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用等观点。 历史理解:通过小组讨论、情境再现,使学生理解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体会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表现出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历史解释:鼓励学生从多维度阐释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作用等,优化解释框架,提升阐释水平。 唯物史观: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分析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理解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主体作用,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家国情怀:介绍抗日英烈的事迹,如杨靖宇、赵尚志、左权等,让学生领悟他们的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大单元设计理念 整体性理念以“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为核心,将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等内容有机串联,打破单课壁垒,从整体上设计教学,让学生看到各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历史发展的脉络。 问题导向理念设计“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西安事变为什么能够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如何建立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等问题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研讨促使学生深入探究历史发展的深层动因,培养批判性思维。 情境创设理念创设“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西安事变谈判现场”“七七事变中的卢沟桥”“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生活”等多元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升对历史的代入感,增强对抗日战争艰苦性和复杂性的认知。 学科融合理念重视跨学科勾连。与语文学科融合,通过研读抗日战争时期的诗歌、散文等,感受时代的精神风貌;与政治学科结合,运用国际关系理论分析日本侵华的原因和国际社会的反应,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与地理学科相联系,通过分析抗日根据地的地理分布特点,理解地理环境对抗日战争的影响。 本单元课标围绕“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核心主题,从知识掌握、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三个维度提出明确要求,是教学设计的核心依据。 日本侵华的史实课标要求“了解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日本侵华的主要事件,知道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暴行”。教学中需重点讲清九一八事变的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