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我与地坛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史铁生 生命是一场盛大的相遇。苏轼于人生低谷之时,遇到了赤壁的江月,寻觅到变与不变的哲思;姚鼐于彷徨失意之际,遇到了泰山的大雪,明烛天南也烛照了前方的路;郁达夫于迷茫彳亍之中,遇到了故都的秋日,接纳生命的衰败。 今日我们跟随史铁生,走进地坛,在地坛里完成生命的批注;走近母亲,在母爱中完成精神的批注! 史铁生(1951— 2010) 史铁生,中国著名作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 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史铁生 1951年 出生于北京 1967年 毕业于清华附中 1972年 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 后来又换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对残疾,曾一度彷徨,甚至想到自杀,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地活了下来。 1983年 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从残疾临时工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后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51.1.4—2010.12.31) 1969年 18岁去延安插队,因腿疾住进了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 2010.12.31凌晨3:46分 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脊椎、大脑捐给医学研究,肝脏捐给需要的患者。 史铁生: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 生命中的那场暴雨 1971年,是史铁生高中毕业后下放陕北第二年。那天他如常给生产队放牛,走到山里,突然天昏地暗,风沙四起,暴雨夹杂着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了下来。回村之后史铁生就病倒了,数日不退的高烧伴随着腰腿的剧烈疼痛折磨着他。当地医院治不好,送回北京友谊医院,治了一年多,还是控制不住病情。刚开始史铁生还能自己一步一步走进医院,1972年,21岁的史铁生下肢截瘫,他深受打击,精神一度崩溃。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地活了下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拿起笔走上了中国文坛。 他是一位对生命特别有感悟的作家,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 “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 ———史铁生解释他的名字 人物评价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2002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著,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1.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2. 要么在恶梦中醒来,要么在美梦中睡去。 3. 当白昼的一切明智与迷障都消散了以后,黑夜要你用另一种眼睛看这个世界。 4. 不应该因为现实的不满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