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古诗三首》 《从军行》 任务一:读诗解题,初步感知 读诗歌,画节奏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结合注释 查找工具书 联系上下文 结合时代背景 读诗歌,画节奏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王昌龄,唐代著名诗人,字少伯,擅长写七言绝句,其诗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 任务二:识字里行间的意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诗句描绘了什么画面? 朗读前两行,想象画面 补充资料 玉门关历来都是军事重地,但在诗歌中,玉门关不仅是一个现实中边关哨卡的名字,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唐代崇尚武力,很多文人都投笔从戎,希望通过求取军功来走上仕途,玉门关则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军事作用,成了文人心目中象征着边关的符号。诗人多借“玉门关”来抒发自己对故乡、边塞、安定和漂泊等的感悟。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孤”可以体现边塞地区的开阔荒凉,可以体会到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青海湖上的天空,长云遮蔽,湖北面绵延着的雪山隐约可见,翻过雪山,就是河西走廊荒漠中的孤城,再往西,就可以看到玉门关。 朗读前两行,想象画面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意境?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朗读前两行,想象画面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假如你就是那个遥望玉门关的战士,你心中会想些什么? 朗读前两行,想象画面 任务三:品字里行间的情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黄沙”突出西北战场的艰苦特征。 “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见战斗艰苦激烈,但是艰苦卓绝的斗争并没有消磨将士的报国之志。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他们的誓言。从中体会到了守边将士不畏艰险、奋不顾身、誓死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 朗读后两行,体会情感 评价内容 评价等级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3、4句话的意思。 ★ 能说出诗人表达的情感。 ★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铿锵有力的语言,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环境艰苦 边地荒凉 战争残酷 时间漫长 保家卫国的决心 朗读后两行,体会情感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朗读后两行,体会情感 任务四:声情并茂的诵读吧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背诵诗歌,感受情感。 青海湖 长云 雪山 孤城 玉门关 从 军 行 不畏艰险 誓死卫国 杀敌报国 豪情壮志 边塞景物 雄浑苍茫 黄沙 百战 不破 终不还 课文结构 《古诗三首》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任务一:读诗解题,初步感知 读诗歌,学生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