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节 摩擦力 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 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物理观念 1.?物质观念:认识到摩擦力是一种常见的力,存在于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分为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知道摩擦力产生需物体相互接触、接触面粗糙、有挤压且存在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2.?运动和相互作用观念:理解摩擦力的方向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其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无必然联系,且摩擦力既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 ,如人走路时地面给脚的静摩擦力就是动力。 科学思维 1.?模型建构:能构建摩擦力的物理模型,如在分析物体受力时,能准确判断摩擦力的有无、方向和大小,忽略次要因素,抓住摩擦力的本质特征。 2.?科学推理:通过实验数据和生活实例,运用归纳与演绎等方法,推理得出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动摩擦因数的关系,以及静摩擦力的变化规律。例如,根据实验数据归纳出滑动摩擦力公式Ff=μFN 。 3.?科学论证: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基于摩擦力知识进行合理分析,通过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如分析自行车刹车时摩擦力的作用。 学习目标 科学探究 1.?问题提出:对生活中摩擦力相关现象充满好奇,善于提出如“如何减小机械部件间的摩擦损耗”“怎样利用摩擦力提高物体的稳定性”等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证据收集:学会设计实验探究摩擦力,如探究滑动摩擦力影响因素时,能正确选择实验器材,控制变量,收集不同条件下摩擦力大小的数据。 3.?解释交流: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解释摩擦力的变化规律,并能与同学交流探究成果,反思实验中的不足与改进方法。 科学态度 与责任 1.?科学态度:在学习和探究摩擦力过程中,秉持实事求是态度,如实记录实验数据,尊重客观事实,不随意篡改数据。 2.?社会责任:认识到摩擦力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技中的重要作用,如交通工具的制动依赖摩擦力,有将摩擦力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思考如何利用摩擦力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关注过度摩擦带来的能源损耗和部件磨损等问题 。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 1.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的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3.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难点 1.静摩擦力的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导入新课 用弹簧测力计拖动水平固定木板上的木块,使它做匀速运动,测力计的示数等于木块所受摩擦力的大小。改变木块和木板之间的压力,摩擦力的大小也随之改变。 如果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存在某种定量关系的话,它们可能是怎样的关系呢? 1. 滑动摩擦力 2. 静摩擦力 3. 课堂总结 4. 练习与应用 5. 提升训练 学习内容 第2节 摩擦力 一、滑动摩擦力 第2节 摩擦力 一、滑动摩擦力 冰壶比赛中的冰壶,刹车过程中的汽车,都会因受到摩擦力停下来,这个摩擦力是什么摩擦力? 一、滑动摩擦力 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作滑动摩擦力。 2.产生条件 (1)两物体相互接触挤压(即有弹力)。 (2)物体间的接触面粗糙。 (3)两物体间存在相对运动。 一、滑动摩擦力 用力使长毛刷在桌面上向前滑动,观察毛刷的弯曲方向。如图所示,毛刷为什么向后弯曲? 因为毛刷所受地面对它的力的方向与刷子运动方向相反。 一、滑动摩擦力 3.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一、滑动摩擦力 【问题与讨论】1.静止的物体可能受滑动摩擦力吗?举例说明? 可能,例如用板擦擦黑板,黑板所受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 【问题与讨论】2.如图所示,汽车B载着货物A在水平路面上相对于地面一起向右匀速运动。 (1)紧急刹车时,A、B发生相对滑动,vB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