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省铜仁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乡土中国是中国社会的基本底色,也是乡愁中国的历史起点。在费孝通先生看来,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种乡土性,首先体现为以土为生的生存理性,并进一步衍生为以文化人的社会基础和以德为重的价值取向。在历史上,上述特征具有极强的历史延续性,并规制着乡土社会中人们的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 乡土中国是以农业为根基的社会,并形成了“以土为生”的生存理性。以土为生意味着人们的生活是粘连在土地上的,表现为“人不离土”的社会形态和围绕土地而产生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乡土中国,人与土地的关系是最为直接和基础的,“土”是作为社会个体的命根。“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方式。”在农耕经济的背景下,农民的生活直接依赖于土地,土地具有恒久不动的特性,因此乡村里的人口附着在土地上,形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即使偶尔因为自然灾害等原因被迫迁徙,但只要有条件,人们依然倾向返回故里,寻求“叶落归根”。在“安土重迁”的观念下,社会处于一种长期稳定状态,而这种稳定对于国家至关重要。这是因为,在传统中国土地是国家经济的主要支撑,有稳定的土地,就有稳定的赋税,国家机构就能够正常运转,社会结构自然趋于稳定。 以土为生不仅意味着人与土地的有机结合,也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需要看到,农耕经济有其稳定性,但也有其脆弱性。脆弱性体现在农业生产受到自然条件的深刻影响。由于农耕经济所具有的“靠天吃饭”特性,自然资源和条件的变化直接决定着人们的生存状况。由此,人们天然地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一方面表现为人对自然的敬畏,不会轻易破坏自然生态;另一方面则是人们对自然的合理利用以改善生活,如“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此外,人们还通过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衍生出“天人合一、顺应天命、知足常乐、道法自然”等价值理念。在此,人们表现出的是一种与自然为善的态度,通过节制人类行为、合理利用自然,以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乡土中国是以乡土文化为基础的。乡土文化是在长期的社会演化过程中不断累积而形成的文明积淀,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创造性和历史性。在乡土中国,乡土文化以农耕文明为基础,并首先体现在“物”的层面,包括聚落、饮食、服饰、建筑等方面的独特属性。而与物质层面的乡土文化相比,非物质层面的乡土文化更具根本性,主要体现为一系列社会习俗和乡土规则。在乡土中国,社会治理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传统习俗来进行的,并形成礼俗社会。礼俗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在这种社会里,人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在此,规矩不是法律,而是“习”出来的礼俗。对此,费孝通先生认为传统乡土社会是“无讼”的社会。在“无讼”的社会中,习俗内化为人们普遍遵循的行为规范,并由此形成礼治秩序。礼治秩序的形成既源于人的主动“克己复礼”,同时也在于礼俗可以解决乡土社会中的社会问题。 在乡土中国,乡土文化还包含家规家训、族规祖训和乡规民约等地方性规则。这类地方性规则构成中国古代社会的民间法,也是传统中国维护乡土社会运行秩序的重要依据。家规家训主要支持家庭自我治理,是乡村治理的基础规则,这也源于家庭在乡村社会中的基础地位。族规是在家规基础上的进一步强化和拓展。无论家规抑或族规,都是基于父系血缘生成的一种尊老敬长的行为规范,并将这种规范通过家长、族长及其代表的权威表现出来。对于家族成员而言,自出生就接受着家规和族规的训诫,并且通过祭祖、上谱等仪式强化个体的规则意识,将遵守规则变成一种自觉行为。相较于家规和族规,乡规民约由村民共同约定,并由社会成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