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再读鲁迅 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收录了《狂人日记》(1918)、《孔乙己》(1919)、《药》(1919)、《明天》(1919)、《一件小事》(2020)、《头发的故事》(2020)、《风波》(2020)、《故乡》(1921)、《阿Q正传》(1921)、《端午节》(1922)、《白光》(1922)《兔和猫》(1922)、《鸭的喜剧》(1922)《社戏》(1922)等14篇小说,反映从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中国古老农村和市镇的面貌;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呐喊”的意义: ①希望通过《呐喊》,唤醒沉睡的国人“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②希望通过《呐喊》慰藉鼓励像《新青年》杂志的编辑们那样“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1922年《呐喊自序》) 《彷徨》中共收了《祝福》(1924)、《在酒楼上》(1924)、《幸福的家庭》(1924)、《肥皂》(1924)、《长明灯》(1925)、《示众》(1925)、《高老头子》(1925)、《孤独者》(1925)、《伤逝》(1925)、《弟兄》(1925)、《离婚》(1925)等11篇小说。作品表达了作者彻底的不妥协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精神,是中国革命思想的镜子。作品主要包括农民和知识分子两类题材。整部小说集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 题《彷徨》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 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1933年3月2日鲁迅送《彷徨》给日本人山县初男,在书上题写此诗) “今索诸中国,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 (鲁迅《摩罗诗力说》) “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以后无路可以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娜拉走后怎样》) “彷徨于两个世界,一个已死,另一个却无力出走。”(《在酒楼上》) 鲁迅 莫言说过:我愿意用我全部的作品换鲁迅的一篇小说,换他一个《阿Q正传》。 阿Q正传 【第一章】 序 【第二章】优胜记略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 【第五章】生计问题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 【第七章】革命 【第八章】不准革命 【第九章】大团圆 课堂活动:梳理与探究 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刻画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五章:生计问题———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阿Q从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第七章:革命———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不准革命———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九章:大团圆———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枪决。 年龄 籍贯 身份地位 工作 外形特征 性格特征 口头禅 生平最得意的事 生平最失意的事 生平最屈辱的事 生平最值得炫耀的事 生平最受欢迎的时候 临死的遗憾 临死的遗言 三十出头 不详 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 打零工 头上有癞疮疤 精神胜利法 被赵太爷打;欺负小尼姑 进过城并看过杀头 被赵太爷打之后;从城里带东西回来后 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 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