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59409

第5课 下雨了 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10-01 科目:美术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4次 大小:1906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5课,下雨,教学设计,格式
  • cover
第5课 下雨了 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题以 “下雨了” 为核心,引导二年级学生通过水墨画艺术感知雨的不同形态及水墨表现的趣味。结合二年级学生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具备简单观察和动手能力的特点,通过观察雨景、分析经典作品、尝试用笔墨表现雨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水墨画的笔墨趣味、线条变化,初步掌握用不同粗细、力度、角度的线条及点表现雨的方法。教学中渗透水墨与自然的关联,培养学生用艺术视角观察自然、表达感受的能力,为后续水墨创作奠定基础。 学习目标 1. 文化理解:了解中外艺术家表现雨景的作品,知道水墨画与自然现象表达的关联,感受艺术创作与生活的联系。 2. 艺术表现:认识水墨画中表现雨的线条(不同粗细、力度、角度)和点,能尝试用毛笔等工具画出不同形态的雨。 3. 创意实践:结合对雨的观察,尝试用线条和点创作简单的雨中或雨后场景,培养观察与想象能力。 4. 审美感知:感受水墨画中笔墨表现雨的趣味,体会作品中通过线条和点传递的雨景氛围,提升艺术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水墨画中表现雨的线条(不同粗细、力度、角度)和点,能尝试用毛笔等工具画出不同形态的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水墨画中线条、点的变化与雨的不同形态及氛围的关联,能用线条和点初步表现雨中或雨后的情景。 教学准备 1. 教具:宋代李迪《风雨归牧图》、韩乐然《雨中天池 (之一)》、凡 高《雨》等作品的高清图片;表现雨的不同线条和点的示意图;毛笔、宣纸、墨汁、调色盘等;雨的实景视频或音频。 2. 学具:每人 1 支毛笔、1 张宣纸、1 碟墨汁、1 个调色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雨的实景视频(含小雨、大雨等不同场景)和音频,提问:“同学们,视频里是什么声音和景象呀?这些雨看起来一样吗?” 引出主题:“雨有这么多不同的样子,艺术家们也用画笔把雨画了下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水墨画的方法画一画‘下雨了’。” 观看视频、听音频,回答问题(如 “是下雨的声音和样子”“有的雨下得小,有的下得大”),初步感受雨的不同形态。 通过实景视频和音频,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对雨的关注和学习兴趣,自然引出课题。 讲授新课 欣赏作品,感知雨的表现: 展示《风雨归牧图》,引导观察:“这幅画里的雨是用什么画出来的?这些线条看起来有什么特点?”(引导感知线条与雨的关联) 展示《雨中天池 (之一)》和《雨》,提问:“这两幅画表现的雨和上一幅有什么不同?画家用了哪些方法来表现雨?”(引导感知不同艺术形式下雨的表现,以及线条、点的运用) 认识表现雨的线条和点: 出示线条和点的示意图,结合作品讲解:“画里细细的、斜斜的线条可以表现小雨,粗粗的、有力的线条可以表现大雨,还有这些大小不一的点也能表现雨点落在地面或水面的样子。” 示范笔墨方法: 用毛笔在宣纸上演示:“轻轻拿起毛笔,用力小一点,画细细的线条,像小雨丝;用力大一点,画粗一点的线条,像大雨滴。也可以用毛笔蘸墨,轻轻点画,像雨点落在地上。” 强调 “握笔姿势正确,用力有变化”。 观察作品,用自己的话描述画中雨的表现(如 “这幅画里的雨是用线条画的,线条歪歪的”“这幅画里有很多点,像小雨点”),尝试说出线条和点带来的感受。 对照示意图,在作品中找出表现雨的线条和点并举手分享。 观看示范,模仿握笔姿势,在宣纸上尝试画简单的线条和点。 通过欣赏不同作品,让学生了解艺术家表现雨的多种方式,感受线条和点在表现雨中的作用。 示意图结合作品讲解,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表现雨的线条和点,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教师示范,让学生直观了解笔墨方法,为后续练习奠定基础。 课堂练习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想一想自己见过的雨的样子,用毛笔在宣纸上画出不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