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百合花 茹志鹃 青春,是人生中最璀璨的时光,它承载着梦想、激情与纯真。在文学的世界里,青春也是永恒的主题。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茹志鹃笔下的《百合花》,感受那战火纷飞年代里别样的青春。这篇小说以解放战争为背景,讲述了小通讯员和“我”到包扎所向新媳妇借被子的故事。看似平凡的情节,却蕴含着人性的美好与崇高。文中没有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而是通过细腻的细节描写,如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新媳妇为他缝补的针脚,展现出人与人之间纯粹的情感。而那洁白的百合花,不仅是新媳妇被子上的图案,更象征着人物纯洁美好的心灵。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探寻那个特殊时代里,青春绽放出的温暖与力量,体会战火中别样的人性光辉 。 新课导入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故事情节,思考“我”叙述视角的作用 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人物形象,赏析细节描写与伏笔的高妙,品析环境描写,理解百合花内涵和小说主题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战争时期的人性美,体会革命战争年代特有的崇高情操 茹志鹃(1925———1998),浙江杭州人,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 1958年以《百合花》而踏上文坛,代表作有小说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等。茹志鹃的作品注重人物心理刻画,语言简洁优美。她曾担任《上海文学》编委等职务,为中国文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简介 《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百合花》受到了茅盾的高度评价,说这是篇“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是当时最使他满意和感动的一篇作品,并赞赏这篇小说具有清新俊逸的艺术风格,是“静夜的箫声”。 写作背景 小说: 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四大文学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文体知识 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包括序幕、尾声。 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侧面描写 情境导学 拍摄电影《百合花》 环节一:如果你是导演,你会怎样安排电影情节? 学习任务一:梳理小说的情节,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第一部分( 1-23):开端 通讯员带路,送“我”去包扎所(带路) 第二部分(24-43):发展 通讯员和“我”一起向新媳妇借被子(借被) 第三部分(44-57):高潮 通讯员牺牲,新媳妇献出新被子(牺牲/献被) 第四部分(58-59):结局 新媳妇执意将自己的新被子盖在通讯员的身上(盖被) 环节二:你会安排几个主演?主演分别是什么样的形象/有点什么样的人物特征? 学习任务二:从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去梳理总结主要人物的形象。。 主角1:小通讯员 1.腼腆、羞涩、局促而又质朴纯洁:带路”情节中他总和“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张皇”“数摸” “数摸”这一动词更突出了小通讯员那种忸怩的神态,拘谨局促的心理。看出他的朴实、纯洁; 2.“借被”的情节中,更看出通讯员的憨厚朴实 ,不善言辞; 3.一路上的走走停停,等我,给我留两个馒头,看得出他关心同志。 4.即将发起总攻的时刻,还在枪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