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62639

8.1《梦游天姥吟留别》课件(共2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9-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8次 大小:8195042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25-2026,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课件网)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擅用奇特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手法),被历代文人称为“诗仙”,诗风豪放飘逸。他的诗留传下来的近千首,各体皆备,都有脍炙人口的名篇,以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成就最大。 作者介绍 701年—762年12月 生平简介 少年游山———遍览河山 14岁 立志“安社稷”“济苍生” 25岁 仗剑远游,求仕无果 中年游宦———干谒求仕 42岁 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44岁 权贵排挤,赐金放还 老年游仙———寻仙求道 54岁 安史之乱,从军报国 56岁 兵败流放,中途遇赦 61岁 再请从军,因病折回 62岁 病逝当涂 题解 该诗的另一个标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全诗是通过记叙“梦游天姥”的经历,来“留诗赠别东鲁诸公”。 写诗的目的:临行前留下诗与朋友告别。 离 别 诗 送别诗:诗人在原地送亲友离开 如《送孟浩然之广陵》 寄别诗:诗人在异地向友人道别 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留别诗:将要离开的诗人向留在原地的亲友告别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了解游仙诗: 游仙诗是汉诗的一个类型,以遨游仙境为主题的诗歌。游仙诗的主题大致分为: ①慕仙:诗人幻想仙境,描写异象,如曹操、李白等;李白〈天台晓望〉,都表达了追求成仙的愿望; ②寄托:作者大多身当乱世,有志难伸,怀才不遇,愤世嫉俗,向往神仙之说抒发不满和忧愁,如屈原、嵇康、阮籍等; ③拟古:文人欣赏游仙诗的幽美意境,模仿前人的艺术成就,凭想像加以虚构,如宋玉、傅玄、鲍照、庾信等; 研读第一段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①瀛洲:古代传说东海三座仙山之一。 ②信:确实、实在。 ③语:谈论 ④或:有时 译文:航海的人们谈起仙山瀛洲,觉得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 吴越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说是云霞忽明忽暗间,(天姥山)有时可以被看到。 研读第一段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①横:遮蔽 ②拔:超出。 ③倾:倾斜、倒下 译文:天姥山仿佛与天相连,遮住天空。(它的)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山。天台山虽高四万八千丈,但对着这天姥山,(天台山)就好像要拜倒在它的东南面一样。 1.入诗的开头为何从“瀛洲”谈起? 2.天姥山有何特点?作者使用了什么手法? 有何作用? 深入文本———解疑合探(第一段) 第一段疑难探究:(二读———细品诗文缘何梦) (1)入诗的开头为何从“瀛洲”谈起? 解析:把神山和天姥山并提,虚实结合,以虚衬实,增添了天姥山的神话色彩,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 对比、夸张、衬托 突出天姥山的高大、雄伟 表达作者神往之情。 为下文的梦游作铺垫。 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 天姥山,属天台山脉分支,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儒岙镇10千米,主峰海拔1098米。 天姥山属道教名山,晋朝前人迹罕至,南朝谢灵运“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 2.天姥山有何特点?作者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诗文解读———第二段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因:依据 我想依据越人的话,梦中游览一趟天姥山。梦中,一个夜晚飞过月光映照下的镜湖。湖上的月光映照着我的身影,将送我到剡溪。 诗文解读———第二段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渌:清澈 著:穿着 (于)半壁见海日,(于)空中闻天鸡。 谢灵运游天姥山时住宿的地方现在还在,清澈的溪流水波荡漾,山中的猿猴叫声凄清。我脚穿谢公屐,攀登直入云霄的山路。在半山腰看见从海上升起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