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茹志娟 百合花 小说 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 一中心: 主题 文学常识 学习目标: 1、理清情节 2、人物形象 3、环境描写 4、标题含义 茹志鹃(1925-1998) 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的本质。 走进作者 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那时的同志关系”。 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 写作背景 情节 (概括、手法、作用)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基本模式: 特殊模式: 摇摆式:“一波三折” 欧亨利式:结尾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蒙太奇式:也叫“镜头组合式”,把几个有内在联系的镜头或场面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有机完整的结构。 对话式:对话推动情节 意识流式:内心独白 情节结构模式 快速浏览课文,结合行文线索,概括课文的主要情节。 以 为顺序,以 为线索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何人 (何时) (何地) (何因) 做何事 梳理故事情节和脉络 小说巧妙地选取了发生在一天一夜24小时的事情, 请找出表示时间节点的词 1946年中秋(第1段) 早上(第4段) 下午两点钟(第24段) 天黑了(第45段) 半夜(第53段) 高考链接:分析叙事顺序 含义 分类 线索是贯穿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 人物、事物、事件,时间、空间、情感变化 高考链接:分析线索及其作用 分析线索及其作用 线索作用:(要从情节、人物、主题、结构角度思考。) a.情节: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 b.人物: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形象更加丰满。 c.主题:使主题更加突出,丰富。 d.结构:使文章结构更加巧妙。 梳理故事情节和脉络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尾 (1-23) 通讯员 送 我 去包扎所。 (24-43) 新媳妇 借给我们被子 (44-57) 通讯员 为救人而牺牲。 (58-59) 新媳妇献出自己的新婚被子。 带路 借被 牺牲 献被 小说情节简要复述 梳理 文脉 1946年中秋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一起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最后新媳妇执意将新被献给为救人而牺牲的小战士。 人物 (概括、手法、作用) 人物方法 正面描写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心理描写 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 景物烘托 人物衬托 其他 抑扬结合、点面结合、漫画式勾勒 事物衬托 走进人物—概括 代表 内在+外在+优点+缺点 走进人物—手法 原文情节 描写手法 形象特征 送“我”去包扎所的路上故意停下来等我(6) 动作描写 善解人意 “高高的个子,块头不大……厚实的肩膀,穿一身洗淡的黄军装”(7) 肖像描写 纯洁质朴 见我挨他坐下,局促不安,问他话时脸涨得通红“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皮腰带上的扣眼”(8、21) 腼腆羞涩 这都是为了我们……他就一下子扑在那个东西上了(54) 细节描写 勇敢无畏 步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7、42) 侧面描写 热爱生活;体贴 动作、神态描写 小通讯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是如何塑造的? 小通讯员是一个有着 ( )的外表, ( )的性格, ( )的品质 ( )一样美好心灵的小战士。 腼腆、善解人意 质朴、憨厚 勇敢善良、热爱生活 百合花 形象:外在+内在 小通讯员形象小结 原文情节 描写手法 形象特征 肖像描写 漂亮质朴 细节描写 娴静羞涩 善解人意 尊敬军人、 品质高洁 动作、心理描写 神态、动作描写 “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头上已硬挠挠地挽了髻”(30) “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 “低头咬着嘴唇”(30) “好像在掂量我刚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