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63578

12.3.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设计(表格式)华东师大版(2024)数学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5-11-13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9次 大小:20626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12.3.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设计
  • cover
科 目 数学 课题 12.3.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一般三角形、全等三角形和轴对称的知识,具有初步的推理证明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也是后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知识的重要储备,我们常常利用“等边对等角”和“三线合一”的性质证明两个角相等、两条线段相等、两条直线垂直,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已经接触过等腰三角形,对等腰三角形并不陌生,在进入八年级后,学生观察、操作、猜想的能力较强,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演绎推理、归纳、建立数学模型的意识等方面比较薄弱,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也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的加强和提高。 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能运用性质进行计算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通过实践操作,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猜想、推理、归纳和合作学习的能力。(3)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求的热情和积极参与的意识;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的品质;通过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难点 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与应用。 教法学法 教法分析: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按照“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要求,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启发式和发现式等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去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学法分析:《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所以这节课学生学习的方法是:在课前预习新课的基础上,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经历观察、实践、猜想、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获得新知;通过习题巩固,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三角板、教学课件、点赞积分磁力扣、长方形纸片、剪刀。学生准备:长方形纸片、剪刀。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与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一、1、创设情境情境引入:世界那么大我带你们去看看,向同学们出示精美的建筑物图片。师生互动:欣赏图片,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等腰三角形以及等腰三角形的重要应用价值。2、概念回顾 等腰三角形你知道少?引导学生回顾小学学过的等腰三角形概念。师生互动:要求学生正确区分等腰三角形的腰与底边、顶角与底角。二、探究新知1、实践探究活动1:实践操作,认识等腰三角形教师引导学生将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片按教材要求对折后剪下,再把它展开,看得到了一个什么图形?想一想:剪纸过程中得到的△ABC有什么特点?师生互动:学生思考并交流意见,教师归纳并板书:在△ABC中,AB=AC活动2:观察猜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思考:(1)剪出的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它的对称轴是什么?(2)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沿折痕对折,找出其中重合的线段和角。你发现了什么?能猜一猜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吗?说说你的猜想。重合的线段重合的角 发现→猜想:①∠B=∠C→两个底角相等②BD=CD →AD为底边BC上的中线③∠BAD=∠CAD →AD为顶角∠BAC的平分线④∠ADB=∠ADC=90°→AD为底边BC上的高师生互动:教师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