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知识。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能诵读全文,疏通文意,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翻译重点句子。 学习活动:自主预习,深思探究 活动一、看导学案,圈画批注,了解作者生平及文体知识。 活动二、校正字音,反复诵读,初步感受文章的情感基调。 活动三、通读全文,疏通文意,逐步解决语义的疑惑之处。 要求:①默读课文,标记疑点。结合书下注释,借助工具用书,自行翻译课文,标记出不能理解的实词词义、虚词用法、句子意思,留待小组交流。 ②小组交流,推求词义。把个人默读时标记的疑点难点,在小组内探讨交流,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推求词义、句意; ③课堂探究,共同释惑。以小组为单位,将通过小组交流依然不能够解决的问题提交给老师,在课堂上师生一起探讨,共同答疑。 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汉族,苏州府太仓州昆山县(今江苏昆山)宣化里人。明朝中期散文家、官员。嘉靖十九年,归有光中举人,之后参加会试,八次落第,遂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嘉靖三十三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作《御倭议》。嘉靖四十四年,归有光六十岁时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故称“归太仆”,留掌内阁制敕房,参与编修《世宗实录》。隆庆五年病逝 。 作者简介 归有光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又与胡友信齐名,世称“归、胡”。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项 脊 轩 志 项脊轩,归有光的书斋名,是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有三层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二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怀宗追远之意;三是作者自号项脊生,又把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项脊轩”,含有“脊梁”的意思,也可理解为他想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成为家族中的顶梁柱。 “志”是“记”的意思,是一种记事抒情的文体;如<<寒花葬志>>;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有碑记、游记、杂记等。 解题 刘禹锡——— 梁启超——— 蒲松龄——— 鲁 迅——— 陋室 饮冰室 聊斋 绿林书屋 三味书屋 诵读明情 字音检测 项脊轩 渗漉 修葺 垣墙 栏楯 偃仰 冥然 万籁 啄食 迨 异爨 逾庖 栖 老妪 妣 呱呱 阖门 象笏 长号 扃牖 凭几 jǐ shèn lù qì yuán shǔn yǎn míng lài zhuó dài cuàn páo qī yù bǐ gū hé hù háo jiōng yǒu jī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旧:原来的,旧日的 方丈:古今异义,一丈见方 渗漉lù:渗漏 雨泽下注:雨水往下倾斜 案:几案,桌子 顾视:环看四周。顾:环视 北向:方位朝北。向,朝着 修葺:修补 上/前:名作状,从上面/在前面 垣墙:垣墙:名作动,砌矮墙 周庭:省略,(于)庭院周围 以:连词,来。当:面对着 洞然:明亮的样子 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室内面积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是一间有百年历史的老房子,灰尘与泥土(常从屋顶上)渗漏下来,(尤其是下雨时),雨水往下倾注;每次移动桌子,环视没有可以安置的地方。又加上(屋门)朝北开,不能得到阳光照射,太阳一过了中午,屋里就暗了下来。我稍微给它加以修补,使它不再从上面漏雨。在屋前新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