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64444

2《孔雀东南飞并序》课件(共8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5-11-2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3次 大小:2207011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PPT
  • cover
(课件网) 孔雀东南飞 并序 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悲剧的魅力,在于它毁灭的美;悲剧的不幸,在于它往往不仅仅是悲剧,而且是永远的生活。 东汉末年,一个叫焦仲卿的庐江小吏,一个叫刘兰芝的贤慧女子,夫妻相爱却不能永远相守,演绎了一出“孔雀东南飞”的悲剧。 学习目标 第一章 常识和字词 第二章 故事情节 第三章 人物形象 第四章 悲剧根源 第五章 艺术手法 第一章 了解常识 关于作品 《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陈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卷一,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共357句,1785字,小序10句,53字),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关于作品 评价 “古今第一首长诗” “长诗之圣” “百代之下,当无继者” “一篇让你每读必哭的爱情绝唱” 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关于“乐府” 汉代的音乐机关 一种音乐性诗体 “汉乐府”原指汉武帝刘彻设的“乐府”,就是掌管音乐的官府。它的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 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就成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 关于“乐府” 政治讽喻诗 词、曲 到了唐代,乐府诗撇开音乐,注重诗的社会内容,成为一种新乐府,实际成为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 宋元后,有称词、曲为“乐府”的。 关于汉乐府民歌 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 杂言体和五言体居多 叙事成分占很大比重 常用铺排和比兴 反映现实的广阔和深刻 注重人物对话、人物心理和细节描写 语言朴素生动 诗末揭示写作目的 关于坐具 诗中“床”“榻”都是坐具。 先秦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普遍采用跪坐形,很早就有用席子来铺垫的习惯,就是所谓的席地而坐,即以席为坐具。 秦汉时,床榻开始成为坐具。汉时的床榻比较低。床一般较笨重,多是室内固定家具;榻一般较轻便,多是待客的临时用具,过后收藏。 关于古代计时法 夜间时辰 更名 现代时间 黄昏(戌) 一 更 19-21 人定(亥) 二 更 21-23 夜半(子) 三 更 23-1 鸡鸣(丑) 四 更 1-3 平旦(寅) 五 更 3-5 终老不复取 箱帘六七十 摧藏马悲哀 蒲苇纫如丝 合葬华山傍 通“娶”,娶妻 通“奁”女子梳妆用的镜匣 同“脏”,脏腑 通“韧”,柔软而结实 通“旁”,旁边 通假字 在文言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中的偏义复词现象。 “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 便可白公姥  昼夜勤作息  我有亲父兄     我有亲父母  逼迫兼弟兄         其日牛马嘶  公公婆婆,这里专指婆婆。 原意是工作和休息,这里专指劳作。 即同胞兄,亲哥哥。 这里指母。 这里指兄。 这里指马 互文手法可使上下文的词语相互照应、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增强了诗歌语言的明快,声韵的和谐和节奏的优美. 东西植松柏, 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 叶叶相交通。 互 文 第二章 梳理故事情节 诗前小序 小序作用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梗概及作诗缘由。 “遣”、“逼”两字,集中表现了故事的矛盾冲突,全诗围绕“遣”、“逼”两字展开故事情节。 比兴开头 作用 以飞鸟失伴,比夫妻离别; 以孔雀飞离时徘徊眷恋的情景,引出故事; 孔雀徘徊反顾,为全诗定下了悲剧的基调和缠绵凄楚的氛围。 梳理情节 阅读任务 结合课下注释,梳理概括本诗的故事情节,如“兰芝自诉”。 划分层次 情 节 大 意 起始(1) 比兴开头(孔雀东南飞) 开端 发展 再发展 高潮 尾声 (2—6) (7—12) (13—21) (22—31) (32) 兰芝被遣 双双殉情 魂化鸳鸯(告诫后人) 夫妻誓别 兰芝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