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396491

10. 飞机 课件+教案

日期:2024-05-10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21次 大小:80257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飞机,课件,教案
    10. 飞机 教学设计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 小学科学学习重在事实的获取和思维的加工。事实获取以感性经验为基础,力求客观、真实、典型;思维加工以获取的事实为对象,力求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力求严谨、有序。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利用感官,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获取信息,在动脑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分析、加工、整理、运用。在以上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搭建脚手架,促进手脑有效结合。 理论依据: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一个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者要通过新旧经验相互作用来形成、丰富自己的经验结构。同时教师要为学生的概念形成搭建必要的脚手架,帮助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技能,引导学生从原有认知出发,逐步建构起新的认知。 依据上述指导思想和教育理论,在本课教学中,将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情境“飞机起飞”中生成问题,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推测,并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达成对飞机是如何飞起来的科学认知。教师将在其过程中,利用模拟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在原型与模型间建立对应关系,力求以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带领学生逐层进行剖析,建构科学概念。 2教学内容分析 在课标中的要求:在科学探究内容中,针对过程与方法中观察、实验、制作有一定的标准要求。即: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在教材中:《飞机》是首师大版科学第8册《飞行与空间技术》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整套《科学》教材中属于相对独立的内容,但是对之前学生所学力学、空气的性质等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在三年级学习《热空气》时认识了热气球飞行的原理;本课前,学生已经通过《降落伞》一课的学习对解空气动力学方面———空气阻力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本课学习中,学生会对飞机的发明和发展历程,飞机的主要构造和用途,及飞机是如何飞行的这些方面进行了解,从而对在大气层内飞行的航空飞行器及其技术形成完整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后续课程中再对空间飞行器及其技术进行学习。 针对课标及教材内容的要求,我将本课的学习分为2课时完成。本课教学设计是在了解飞机的发明与发展过程,知道飞机的主要构造和用途基础上,学生进行的第2课时学习,即:对飞机是如何飞行的进行感知。 3学情分析 1.施教对象:本教学的施教对象是小学六年级学生。 2.已有的知识能力及认知水平分析: 知识储备:知识上虽然学生对空气动力学的知识是第一次学习,但是学生对气流这种现象并不陌生,在本课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力学、空气的性质用途等相关知识。在本课之前《降落伞》学习中,对空气阻力的了解也为学习本课奠定了知识基础。 技能基础:具备设计和做模拟实验的能力。能够结合生活中的实物———原型,确定模拟要素,设计、制作简易实验模型。学并且生在经过多年的科学课学习后,掌握了科学探究中的过程与方法,具有了一定科学探究能力。 认知特点:六年级学生仍处于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发展的时期。他们已经理解、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能够初步进行逻辑推理,但仍需要具体事务的支持。学生基本可以跟着老师的引导把物理现象转化总结成物理概念。 3.依据前测与反馈的具体分析: 为了了解学生生活中对于飞机的了解,我利用前测题对学生进行了实证分析活动。 (1)前测问题: ①飞机各主要部件的作用是什么? ②飞机是如何飞上天的? (2)前测分析:前测学生98人,针对第1题: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写出各部件的主要作用,说明学生在生活中有一定的常识和经验。第2题: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准确解释机翼产生升力的原理,其主要是从课外获取到的科学知识。大部分学生能认识到飞机的飞起来的升力主要来自机翼,但不清楚其中的原因。但学生在生活中绝大多数都乘坐过飞机或观察过真实的飞机,对于飞机起飞的过程能够进行简单描述,这正是对本课学习进行情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