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大学之道 《礼记》 单元学习主题 传统文化 · 先秦诸子散文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论道,推行各自的思想主张。 儒家讲求入世,施行仁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每一个儒家弟子孜孜追求的人生理想。 道家讲究出世,在老子和庄子的作品中,虽然流露出的是一种超脱,但是剥开表象,隐藏其中的是他们对生命莫大的挚爱。 墨家所崇尚的是平等、博爱、大度、奋进、竞争、节俭,他们守纪律,注重自然科学,这让我们体会到了他们对生命意义的尊重。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大学》有关知识,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 思维发展与提升:诵读文本,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儒家君子修德之学和圣王的治政之道。 文化传承与理解:结合生活经验和社会现实,思考《大学之道》对于自我价值的指导意义。 “大学”的意思 ⑴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⑵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导3 积累文学常识———《礼记》 《礼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 ,和《周礼》《仪礼》并称“三礼”。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20卷49篇,书中内容主要介绍先秦的礼制条文,阐述周礼的意义。 《礼记》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导3 戴圣,字次君。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后世称其为“小戴”。 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经学大师后苍 学《礼》,成就卓著,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 积累文学常识———戴圣 导3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约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 宋代程颢hào、程颐yí兄弟从《礼记》中把它抽出,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至南宋朱熹撰《四书集注》,将它和《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积累文学常识———大学 导3 按照字字落实、文从句顺的原则,疏通课文大意。 大学之道宗旨是什么?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怎样? 八目具体内容是什么?条目是什么关系? “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 如何辩证看待这篇文中提到的观点呢?(拓)(15) 思 议 小组之间再读课文,整合思路(6) 展 小组代表汇报成果。(9)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 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即光明正大的品德。 评9 亲民 亲民”取“亲近爱抚民众”之意。 止于至善 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知止 知道目标所在,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 静 心不妄动。 安 性情安和。 虑 思虑精详。 得 处事合宜。 译: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使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