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硝酸的性质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现代教学认为:课堂教学不应只追求知识,而应体现学习过程,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学生思维的启发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创设问题情境,并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形成相应的学习程序和方法。本节采用边讲边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施教,主要通过实验装置的改进,侧重于实验探究、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具体实施方法是:通过问题的提出设计一些探索性实验验证,师生共同讨论,使学生掌握认识物质性质的科学方法和态度;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背景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硝酸”是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1“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四节氨 硝酸 硫酸的内容之一。到本章为止,基本完善了高中必修阶段无机物的知识体系,也基本构建成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网络。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今后在学习、生活中经常要接触且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在已学过的盐酸、硫酸的知识中,酸的通性和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为学习硝酸的性质作了很好的铺垫,所学的原子结构及氧化还原理论对本节课的学习起着指导作用。 教材把这一节内容放在基本实验和基础理论、以及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形成完整的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具有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知识的作用。在第三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化合物知识,为元素概念的形成、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以及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积累感性认识的材料。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三大强酸的性质将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同时可加深对上述理论的理解。 学生情况分析: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已有基础:学习了硫酸的性质,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有着更强烈的好奇心和更深刻的理解力,同时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比较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欠缺的能力: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不足,实验动手能力有待提高。 发展方向:通过探究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关于硝酸的性质及应用的知识体系。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采用“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观察分析———研究讨论———结论———应用”的边讲边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施教,主要侧重于实验探究、对比分析、归纳总结。 技术准备: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实验;多媒体教室;准备实验用品:浓硝酸(14mol/L)、稀硝酸(2mol/L)、烧杯、铜片、铁片、木炭、氢氧化钠溶液、注射器、胶头滴管、酒精灯、镊子等。 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等研究说明:学生已积累了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方法和知识基础,又掌握了物质结构理论、氧化还原理论以及初步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这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可强化实验基本操作,锻炼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提高学生兴趣,并且从实验探究中主动构建知识。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观察、记录、思考、总结,可使其学会正确观察事物的方法,深刻体会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实验室前告诉学生硝酸具有强腐蚀性,应小心使用,且通过实验室气味体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本节复习浓硫酸性质的基础上,找出硝酸和浓硫酸性质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训练学生对比分析、归纳概括的学习能力。抓住硝酸的强氧化性,以氧化还原理论为指导,分析“浓、稀硝酸氧化性的不同,还原产物也不同”这一反应特点,从而理解硝酸的氧化性表现在氮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上。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质,掌握硝酸的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在实验中养成良好的观察和思维习惯。 2:在探究活动中,体验“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观察分析———研究讨论———结论———应用”的全过程,进一步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对比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