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69734

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三 1~6的表内除法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14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1次 大小:25531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小学,复习,整理,除法,表内,数学
  • cover
第三单元 第7课时 整理与复习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版本 数学·人教版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年 级 二 学 期 单 元 三 1-6的表内除法 课 题 第7课时 整理与复习 一、教材内容解读 1. 知识内涵 (1)地位和作用:本部分内容是对乘法和除法相关知识的整理与复习,在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和除法意义、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进行的,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乘除法概念的理解,还为后续更复杂的四则运算及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2)内容呈现:教材首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知识,分享收获,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接着展示小丽整理的“知识图”,以直观图形和算式结合的方式,呈现乘除法关系、加减法与乘除法关系等知识。“练一练”环节则通过多种形式的习题,如计算、连线、解决实际问题等,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 (3)编排特点、意图及逻辑线索:编排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先回顾梳理,再通过多样化练习巩固应用。意图在于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知识体系,提高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逻辑线索清晰,从知识回顾到实践应用,逐步加深学生对乘除法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素养内涵 (1)运算能力:通过“算一算”等习题,学生进行乘法、除法、加减法的运算,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计算,提高运算的准确性和速度,强化运算能力。 (2)符号意识:在填写运算符号、求被盖住数等练习中,学生理解并运用、、、等符号,明确符号在算式中的意义和作用,增强符号意识。 (3)模型意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分兔子进笼子、插花等题目,学生将实际情境抽象为数学模型,运用乘除法知识解决,培养模型意识。 (4)应用意识:从生活场景中提炼数学问题,如小狗吃骨头、王叔叔养兔子等,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应用意识。 二、教学目标 1.经历知识整理过程,回顾平均分、乘除法关系等知识,熟练掌握乘除法运算技能。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发展逻辑思维。 3.体会乘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感悟数学与生活联系,培养数学应用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梳理乘除法知识,掌握用乘法口诀计算乘除法,能解决简单乘除法问题。 2.教学难点 理解加减法、乘除法间的关系,准确区分并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导入 教师活动(展示水果图片):"小明要把12个橘子分给朋友,若每人分3个,能分给几人?若分给4人,每人得几个?若突然多来3个朋友,每人还能分3个吗?" 学生活动:列式解答前两题(12÷3=4人,12÷4=3个),思考第三题发现"15个分给7人无法整除"的冲突。 过渡语:"看来分东西时,既要会算份数也要会算每份量,更要灵活选择方法。这单元学的哪些知识能帮我们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①创设分水果的认知冲突情境,激活"平均分"和除法运算经验;②通过人数变化引发思考,渗透乘法口诀的灵活运用;③自然引出单元知识整理需求。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学习任务一 回顾单元知识 活动1:小组交流分享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本单元学习了哪些知识?”,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自己在本单元的收获。教师巡视各小组,适时参与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核心问题:“在本单元中,你印象最深刻的知识点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们在小组内轮流发言,分享自己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如“我知道平均分是每份同样多,可以用除法表示”“我知道乘法和除法有关系,可以用同一句口诀计算”等。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交流分享,让学生自主回顾单元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深入复习做铺垫,服务于全面梳理单元知识的教学目标,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指向数学抽象和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