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 学习目标 1.运用概括法长文短读; 2.前后勾连,探寻说明思路; 3.鉴赏科技论文的语言风格; 4.体会语言背后先生的形象与期望; 导入 我们经常接触到中国传统建筑,但要是被人问起这种建筑有什么特点,则未必能作出简明而准确的回答。今天让我们阅读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科技论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既感受中国建筑铸就的独特民族文化魅力,也学习科技论文的阅读方法。 任务一:夯基垒台,文本初探 1.请大家合上课本。结合课前的预习,请思考中国建筑的特征,文中一共讲了几点? 明确:九点。 2. 对每一个特征,我们只用一个词或者短语来概括。这种方法,旨在把长文变短,其核心能力———概括,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请翻开书。老师先来作一个示范,挑第一个来说一说。课文第 4 段的中心句是“个别的建筑物,一般地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底下具体说明的部分可以忽略。那么中心句中,最关键的动词应该是“构成”;如果我们还觉得不全面,可以加一个定语,变做“个别建筑物的构成”。 明确:第二点是“平面布置”,第三点是“结构方法”,第四点是“斗拱”,第五点是“举折”或“举架”,第六点是“屋顶”,第七点是“颜色”,第八点是“具有装饰效果的构件”,第九点是“其他装饰”。 3.通过刚才的小结,大家已经可以看出,这九点特征,根据它们的功用,是可以大致作出分类的。比如,后面几点特征,从屋顶开始,都强调了装饰功能。而前面几点特征,则是什么样的功能呢? 明确:结构。 任务二:立柱架梁,文本精读 1.这篇课文我们现在是不是已经学完了?因为课题中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啊! 明确:大概不行。这课文还有一半没读呢。 2.课文题为“中国建筑的特征”,在九点特征之后为什么又写那么多的篇幅?在直接找答案之前,请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遵循怎样的思路? 明确:应该先看一看这后半部分内容写的是什么,它们和前面的内容有什么样的区别,又有什么样的联系。 3.下面我们就从具体的课文出发来看一看,文章后半部分究竟写了什么。而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仍然得采取一点偷懒的办法。刚才我们是用词或短语概括,现在我们来看看有没有关键性的、纲领性的句子来概括这些小节的内容。 明确:①第 15 段第一句话说“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这句话承上启下,表明 15 段的前面说的是“拘束性”。 ②第 16 段说的是词汇和文法(规则和惯例)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 ③第 17 段说的则是发展,中国建筑在如今也有发展的空间,“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④第 18 段还提出了“可译性”的问题。第 19 段指出“可译性”:“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也就是说,针对相同的建筑内容,各个民族可以采取不一样的方式,殊途同归。 整理为:规则和惯例的拘束性、灵活性、总结性、发展性、可译性。 4.弄清楚课文后半篇都写了哪些内容以后,我们再来看一看,这些内容和之前的“九点特征”有怎样的关联和区别? 明确:可以看做是九点特征的总结和概括。即“特征的特征”。 5.“特征的特征”相比于“特征”,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明确:前面的九点特征是具体的,表面的。而后面的总结概括是有一定抽象性的,深层的。 小结:这么一来,我们就水到渠成,明白了整篇文章的说明思路,那就是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 任务三:添砖加瓦,语言解读 1.有人说,梁思成这么一个大才子,娶了林徽因这么一个大才女,怎么写出这么一篇无聊的文章?发表于 1954 年《建筑学报》上的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