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梁思成 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 ———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写作意图 文章的结构脉络: 一、中国建筑有哪些特征? 二、除了中国建筑的特征,还写了什么内容? 中国建筑九大特征 1 2 建筑构成 平面布局 3 木材结构 4 斗拱结构 5 举折举架 6 屋顶翘角 7 颜色装饰 8 构件装饰 9 建材装饰 大胆着色朱红与彩绘 ①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 ②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 归纳 主 次 整体 局部 ①按照事理顺序对九大特征进行高度概括,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逻辑严密结构严谨。 ②介绍顺序与人们观察房屋顺序相同,易于接受。 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照什么顺序展开的,为什么按照这样的顺序? 二.除了中国建筑的特征,还写了什么内容? (一)中国建筑的影响;(1-2) (三)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14-17) (四)各民族建筑间的“可译性”。(18-20) 文章前两段分别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即空间与时间层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 文本探究 二.作者是如何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的? 文本探究 三、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词汇 文法 文章 大文章 小品 建筑的材料 建筑的规则、惯例 建筑或建筑群 宫殿、庙宇等 山亭、水榭 文法的特点:拘束性、灵活性、多样性、可译性 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恰切明了。 如何理解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文本探究 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 表现的形式不同,但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 文本研究 “可译性”问题 同样的需要———遮太阳挡风雨的居住需要(普通民居),炫权力显气派的统治需要(宫殿等),等等。 同样的问题———怎样选择建址、怎样使地基更坚实、怎样使结构更稳定牢固、怎样让装饰更加引人注目…… 同样的情感———比如人民英雄纪念碑、希腊的神殿、北京的天坛……基于对人的怀念之情,和对神的敬畏之情。 罗马的宫殿和中国的故宫 人民英雄纪念碑与希腊神庙 因为相通,所以可译;因为个性,所以多彩。 罗马的圆亭 中国的天坛 因为相通,所以可译;因为个性,所以多彩。 法国的凯旋门 中国的琉璃牌楼 中西方建筑的不同风格 天坛皇穹宇 罗马的圆亭 形式不同 实质都是城市的点缀 凯旋门 北京琉璃牌楼 巴黎纪 念柱 华表 罗马凯旋门 文本研究 作者提出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有什么深刻意义? 作者提出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避免了孤立、封闭地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从而将建筑“特征”的外延延伸到文化的层面,拓宽到“各民族的建筑之间”、拓展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的对照联系中,有利于辩证的看待世界建筑的共性和个性。 背景:1950年开始北京旧城改造和地铁修建,古建筑开始消失。 历史记载:1952年,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被拆除 1954年,地安门被拆,遭受同样命运的 1956年,朝阳门被拆 1965年,崇文门和阜成门、东直门被拆 1969年,西直门被拆 1972,年梁思成先生去世 为什么梁思成很关注如何建造新中国的建筑这个问题? 写作目的:探求如何建造新中国的建筑, 呼吁继承与发扬优良传统,建议古为今用。 分析第四部分:联系课文第20段并结合全文,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引用、作比较、打比方、摹状貌、列数字、分类别、列图表、作诠释(解说)等。 说明对象。 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但也使用描写﹑叙述﹑议论等手法。 语言特点: 简明﹑确切﹑通俗﹑生动。 文体知识 以介绍科学技术知识为目的而对某方面的科学知识进行说明文章。 科普说明文 俗话说“文如其人”,从文章内容和语言我们可以看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