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林庚 说木叶 “东方树叶”与“东方茶叶” “东方树叶”是一款茶饮料,为什么不取名“东方茶叶”? 林庚(1910—2006)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清华“四剑客”:吴组缃、林庚、李长之和季羡林。 知人论世 自主学习: 速读课文,划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关注关键词,快速梳理文章结构,理清全文的思路。 关键句与关键词 筛选信息 关键句 开头总起句、过渡句、结尾总结句、语段的中心句、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独立成段的句子、反复出现的句子、抒情句、议论句 序列词、指示代词、反复出现的词、重点关联词(不但……而且……因为,何况,但是,然而,因此),分离材料和观点的词(例如、像、好像、假如、由此可见) 关键词 初读课文,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段意。 方法提示:抓住关键句 第1段: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古诗中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多用“木叶”,后又发展到用“落木”。 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5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第6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第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去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提出问题(1—3) 分析问题 (4—6) 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及其原因 总结全文 (7) 艺术领域: 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全文思路 “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 文章结构思路如何? 理思路 ① 总结句 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② 注意“可是”“而” 等词语体现的句间关系 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古诗中用“树叶”的十分少见。而“木叶”却发展到了“落木”。 ③ 反复出现的句子、谈论的对象 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 “木”字上。 ④ 结尾句 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⑤ 过渡句 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使“木”具有落叶的特征。 ⑥ 上段尾句——— 过渡句 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透着黄色,在触感上是干燥的。 ⑦ 独立成段的句子 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你觉得这幅图最适合配下面的那一句诗句: A.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B.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C.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D. 落木千山天远大 你觉得这幅图最适合配下面的那一句诗句: A.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B. 午阴嘉树清圆 C.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D.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树”与“木”在艺术形象领域的差别是什么?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情感) 木 (叶) 树(叶) 树叶与木叶的区别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意境(情感) 木 (叶) 树(叶) 春夏之交 秋风叶落 脱尽叶子 枝叶繁茂 绿(叶) 褐绿 (干) 干燥 饱含水分 空阔疏朗 饱满绵密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清秋的性格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生机活力 枯黄 临江王节士歌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秋思不可裁,复带秋风来。 秋风来已寒,白露惊罗纨。 节士慷慨发冲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