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70269

9《说“木叶”》课件(共2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11-1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6次 大小:733165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说“木叶”,课件,28张,PPT,统编,高中
  • cover
(课件网)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郁达夫 那么,一片“木叶”里 又蕴含着什么样的禅机和联想呢? 说木叶 林庚(1910—2006),字静希。著名诗人、诗歌理论家、博古通今的文学史家,在文学、哲学、佛学、诗文、书画诸方面都极具造诣。20世纪30年代,林庚在清华大学读书,与吴组湘、李长之、季羡林号称清华园“四剑客”;晚年又与吴组湘、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林庚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 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出版过《春野与窗》《北平情歌》等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等。 第二层(4-6):“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及原因; “木叶”给我们以“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而“留传”只能是纵向的,它只能传下去,而不能传开来。 “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引子,引出议论的话题; “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 提示:①“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艺术形象 ②含有落叶的因素 ③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不落窠臼:比喻不落俗套,有独创风格(多指文章、作品)。 二是作例证,使得对道理的分析有凭有据; 概括“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特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辨析]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传”的范围不同。 袅袅 陆厥 橘徕 niǎo jué jú lái 柳恽 yùn 沈佺期 quán 寒砧 zhēn 庾信 yǔ 涔阳 万应锭 cén dìnɡ 门栓 shuān 窸窣 xī sū 冉冉 rǎn 积累词语 (1)熟能生巧:指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好办法。 (2)一言难尽:形容事情曲折复杂,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用在不好的事)。 (3)不落于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刻意修饰的痕迹。 (4)得鱼忘筌:筌是用来捕鱼的竹器,得到了鱼,就忘掉筌。比喻达到了目的以后就忘了原来的凭借。 解题:说“木叶” “说……”适合文体是: →议论文 如2005年北京高考作文《说“安”》 “木叶”:文章论题 《说“木叶”》属于文艺评论, 那么,林庚又由“木叶”这一现象发现了什么文艺上的规律呢? “说木叶”: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段段意: 第1段,引出话题:“木叶”是历代诗人钟爱的形象。 第2段,古代诗歌中用“树叶”的十分少,“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 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其关键在于“木”字。 第4段,“木”的第一特征:单纯、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5段,“木”有第一特征的原因(暗示性)。 第6段,“木”的第二特征:微黄与干燥,清秋的气息。(颜色性) 第7段,总结:艺术领域: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一、(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二、(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 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三、(7)总结:“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总结全文) 再读,浏览: 本文1-3段涉及了哪些诗句?这些诗句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出了一个怎样的文学现象? 整体感知 “木叶”为诗人钟爱 第(一)自然段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湘夫人》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谢庄《月赋》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