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蒲松龄 部编版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第14课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研读文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梳理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掌握文中重要词语。 二、课堂探究: 任务一:了解作家与作品背景 1.作者介绍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清代杰出文学家。 蒲松龄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初试成功,给了蒲松龄以自信与勇气,也为他此后50余年的坎坷人生路,埋下了伏笔。虽然蒲松龄的才学过人,但是,在科举考试中,却一败再败,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仍与举业无缘。 他为生活所迫,做过幕宾,做过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71岁时方撤帐归家。(有人这样调侃蒲松龄,说他是私教界的鼻祖。)蒲松龄是一个有多方面文学才华的人,一生的遭遇却很不幸运,做了近40年的清苦塾师。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志异》,40岁左右基本完成,后不断增删,至死方止,萃一生心血而成。 郭沫若曾这样评价蒲松龄:“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2.作品背景 (1)《聊斋志异》 “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名称;“志”,是指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故事。该书语言简练,描写细腻,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代表着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聊斋志异》或对科举制度的血泪控诉;或对真挚爱情的热烈颂歌;或揭露现实政治的腐败……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 (2)关于“促织” 古谚云:“蟋蟀鸣,懒妇惊”,意思是古代妇女一听到蟋蟀的叫声,便知秋日已到,离冬天不远了,于是抓紧时间纺织,这是“促织”一名的由来。蟋蟀的雄虫好斗,且后腿粗壮,善于跳跃,在宋明时期,不论宫廷还是民间,斗蟋蟀是一种全民“娱乐”的游戏。《促织》这篇文章是蒲松龄用一种超现实荒诞写法,围绕一只小虫,写尽人间悲酸,写一个小人物的人生悲喜剧。从他冷峭奇诞的笔触里,流露出来的是怎样的一种悲哀沉痛?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任务二:快速阅读,梳理小说主要情节。 征虫(序幕)→觅虫(开端)→卜虫、得虫(发展)→失虫、再得虫、化虫、斗虫(高潮)→献虫(结局)→评论(尾声) 任务三:疏通课文,积累重要文言字词 宣德间,宫中尚【崇尚,喜好】促织之戏,岁【每年,名词作状语】征【征收】民间。此物故【原来,本来】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进奉】,试使斗而才【有才能。这里指勇猛善斗,名词作动词】,因责常供。令以责【责令】之里正。市中游侠儿【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年轻人】得佳者笼【用笼子,名词作状语】养之,昂【使…抬高】其直【通“值”,价值】,居【囤积、储存】为奇货。里胥猾黠,假【凭借,利用】此科敛【摊派,征收】丁口,每责一头,辄【总是】倾数家之产。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赏析作品情节“曲折离奇”的特点。 2.赏析小说人物形象。 二、课堂探究: 任务一、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赏析作品情节“曲折离奇”的特点。 1.“曲折离奇”是这篇小说情节的一大特色,围绕“促织”,故事情节曲折起伏,成名的心情也随之悲喜交加,请绘制折线图予以表示。 2.分析作者设置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有什么作用? ①这样的情节安排避免了一览无余,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它的跌宕起伏,丰满了故事。 ②深化了主题,随着促织的得失而起伏不定,意在揭示封建社会中百姓的命运行同草芥一般任人宰割。 ③让读者在惊心动魄的陡转中体会到统治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