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70293

11.2《与妻书》课件(共24张PPT)统编版必修下册

日期:2025-09-2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2次 大小:8997952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1.2,与妻书,课件,24张,PPT,统编
  • cover
(课件网) 林觉民是林徽因的堂叔叔,林觉民去世的时候,林徽因七岁。 林觉民牺牲后,其父林孝颖将闽县老宅出卖避难。买主叫谢銮恩,他带着十一岁的孙女住进杨桥巷17号。这个小女孩叫谢婉莹,即后来的冰心。 课前小知识 林觉民和林徽因属于同一林氏大家族,林觉民是林徽因的堂叔。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先后担任北洋军阀政府临时参议院秘书长、众议院秘书长。1917年入阁当任司法总长。林长民和林觉民是堂兄弟的关系。因此,也就是林徽因的堂叔。 1.了解林觉民及文章写作背景;理解句子含义。积累文言词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高尚的革命情操,培养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作者采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其中记叙和议论的密切结合,更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学习目标 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 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同年4月24日写下绝笔《与妻书》,后与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起义时加入敢死队,带头冲入两广督署,撤出途中中弹被捕,后从容就义,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作者简介 林觉民(1887-1911)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鲁迅《答客诮》 婴儿被嗣 林觉民儿时就过继给了叔父林孝颖。叔父林孝颖饱学多才,诗词文赋样样精通,以才闻名。 天资敏慧 林觉民天性聪慧,读书过目不忘,少有大志,不屑于科举。13岁参加科举童生考试,可他志不在求取功名,提笔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愤而离开考场。 胸怀大志 15岁考入新式学堂,接触了民主革命思想,大量阅读进步书刊,如《民报》《浙江潮》等。思想激进,致力于暴力推翻满清政府。眼见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丧权辱国,林觉民四处传播革命思想。他口齿伶俐,演讲极具煽动性,常引得台下学生热血沸腾,当时学堂的一位教员见此场景,惊叹到:“亡大清者,必此辈也。” 作者介绍 林觉民 (1887-1911) 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夫妻恩爱 18岁时迎娶出身名门的大家闺———陈意映。陈意映父亲是清末举人,书香门第,门当户对。婚后两人志趣相投、心意相通,生活很惬意。 投身立业 林觉民崇尚新思想,兴办了一所女学,实践邹容提出的“革命与教育并行”,传授西方的思想文化,介绍世界局势,抨击封建礼教,倡导男女平等。在林觉民的影响下,女学学员中有很多人走出家门,求学于福州女子师范学堂。 林觉民建立了一个读报所,号召大家聚集一处共同阅读进步报刊。陈意映挤出家用充作活动的经费,购买了《革命军》《猛回头》等革命读物供大家阅读。 两人不仅在生活中琴瑟和鸣,在思想观念方面,更是一拍即合。 作者介绍 1907年,林觉民自费去日本开始了为期两年的留学。 当时两人的长子才满周岁,正是最需要找人照顾的年龄,陈意映却告诉丈夫,尽管去追求学问,家里的事情无需挂怀,有自己一人就够了。 林觉民进入日本应庆大学学习哲学,兼修英文与德文。他翻译了《六国宪法论》,在康有为、梁启超来日宣传君主立宪时奋笔写下《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的文章,敢于和权威唱反调。 在日本留学期间,林觉民深受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思想影响,成为了福建分会的骨干成员,以同盟会代表的身份在日本各地巡回演讲,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日本留学 作者介绍 1911年1月底,林觉民得知黄兴等在香港筹划广州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遂义无反顾回国响应。先赴香港,后回福建老家召集革命志士。他躲藏于福建西禅寺中制造炸药,将炸药装到棺木中,打算运往广州,支援起义。 陈意映曾挺身而出,要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