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72565

10.2《师说》课件(共2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9-2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2次 大小:7453965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0.2,2025-2026,必修,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师 说 韩愈 学 习 目 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师说》中的重要文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朗读和问题探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文化传承与理解: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壹 知人论世学常识 识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韩愈病逝,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陈言务去”“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写作很有指导意义。其著作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等。 他的散文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浑,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 “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知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第制度仍有沿袭,正如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所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古文运动 唐代中期韩愈、柳宗元提倡的一种文体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他们提出“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合一”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故称作“古文”,并使之和“俗下文字”,即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骈文对立。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散文文法。 明文体 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 “说” ,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说 贰 梳理文本固基础 正字音 句读( ) 或不焉( ) 位卑( ) 蟠( ) 郯子( ) 苌弘( ) 老聃( ) 六艺经传( ) 近谀( ) dòu fǒu bēi pán tán cháng dān zhuàn yú 梳文意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学者(求学的人) 所以(用来……的) 受(同“授”,传授 ) 惑(疑难问题) 闻(知道、懂得) 固(本来) 师:意动,以……为师/学习) 庸(岂,难道) 无(无论)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它们作为疑惑,就最终不能解除了。生在我前面,他领会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跟随他学习;生在我后面,如果他领会道理也早于我,我也跟随他学习。我学习的是道,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无论地位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