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使李白搁笔,崔颢从此名气大盛。 黄鹤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 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 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 ”之说。楼高五层(加夹层为十层),高50.4米。主楼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黄鹤楼 黄鹤楼 崔颢 陈春晖 崔颢(hào)(704年—754年),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原籍博陵安平(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 。唐朝著名诗人。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及第,官至太仆寺丞 。天宝年间,为司勋员外郎。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早期诗作多写闺情和妇女生活,诗风较轻浮,反映上层统治阶级生活的侧面,后期以边塞诗为主, 诗风雄浑奔放,反映边塞的慷慨豪迈、戎旅之苦。 诗人简介 黄 鹤 楼 唐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七言律诗) hào qī 诵读诗歌 zǎi 黄 鹤 楼 唐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七言律诗) 注释: 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矶上。 昔人: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晴川: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川,原野。 萋萋: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鹦鹉洲: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 乡关:故乡。 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读懂诗意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百年来只剩白云在此飘荡。 晴天从黄鹤楼遥望对岸的原野,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木茂盛。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眼前只见雾霭笼罩江面,令人发愁。 1.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从眼前的黄鹤楼阐发联想。昔日仙人乘黄鹤过此,如今人去楼空,令人惆怅。借传说落笔,感叹物是人非。 为黄鹤楼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 赏诗悟情 借费祎登仙传说为诗境涂上神奇的色调。 2.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诗人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仙人乘鹤一去不复返,只余下白云朵朵漂浮不定。作者多想像仙人一样能骑上黄鹤,腾云驾雾,即刻回故乡。承上联进一步写岁月不再,以白云悠悠反衬人生短促,世事茫茫。 颈联:描绘了诗人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的清晰明丽、富有生机的景象,为下文抒发思乡之情作铺垫。色彩鲜明,对仗工整,各用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 3.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变化,这两句诗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诗人用烟波暗喻愁绪,挥之不去,驱之不散,充溢心头;又以烟波下的江流,暗喻愁绪无穷无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