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75804

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教学设计)化学鲁教版五四学制 2024 九年级全一册

日期:2025-11-24 科目:化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0次 大小:5160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第二,化学,九年级,2024,学制,五四
  • cover
化学鲁教版五四学制 2024 九年级全一册 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宏观层面区分不同浓度溶液的性质差异(如甜度、酸度),从微观角度解释溶质质量分数不同的本质(溶质粒子在溶剂中所占比例不同)。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实验数据和计算实例,建立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模型(公式及推导式),培养基于证据推导结论的逻辑推理能力。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参与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 的实验,掌握实验操作规范,尝试优化操作细节(如快速溶解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与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理解及相关计算(基础计算、稀释计算)。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流程(计算、称量、溶解、装瓶)与操作要点。 (二)教学难点 溶质质量分数计算与化学反应方程式的综合应用(如反应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三、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隶属于第一单元第二节《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是在学生已掌握溶液的形成、均一性与稳定性等基础认知后的深化学习。溶液在日常饮食(如糖水、饮料)、工业生产(如化工原料配制、金属除锈溶液)、农业种植(如农药稀释、化肥溶解)、医疗健康(如生理盐水、消毒酒精)等领域应用广泛,因此对其组成进行定量描述是化学学习的核心内容之一。 该部分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一方面,它是对 “溶液定性特征” 的延伸,将学生对溶液的认识从 “是否是溶液” 提升到 “溶液浓度如何” 的定量层面;另一方面,它为后续学习 “溶液稀释与浓缩”“化学反应中溶液浓度分析” 等内容奠定基础,同时搭建了化学理论与实际应用的桥梁。 教材以 “比较两杯糖水甜度” 为探究切入点,引导学生从 “凭感觉判断” 过渡到 “用数据定量判断”,进而自然引出溶质质量分数概念。这种 “从生活到化学” 的编排逻辑,能有效降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难度;同时,教材通过例题解析溶液稀释的核心思路(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并安排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 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在 “学 - 练 - 做” 的闭环中巩固知识,培养实验操作能力与科学探究意识。 四、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九年级学生,此前已通过学习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溶质溶解于溶剂)及均一性、稳定性等基本特征,但对于 “如何用数据精准描述溶液组成” 这一问题尚未接触。 从思维特点来看,九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关键阶段,对抽象概念(如溶质质量分数)的理解需依托具体实例(如不同浓度的饮料)或实验操作;从学习兴趣来看,他们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及动手实验抱有较强好奇心,这为课堂互动与探究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不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面临以下挑战: 概念理解层面:易混淆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 与 “溶质质量分数” 三者的关系,难以把握溶质质量分数 “表示质量比” 的本质。 计算应用层面:进行溶液稀释计算时,难以准确把握 “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 这一核心原则,导致计算思路混乱。 实验操作层面:可能出现托盘天平使用不规范(如砝码与药品放反、未调平)、量筒读数误差(如仰视或俯视)、溶解操作不当(如玻璃棒搅拌方式错误)等问题,影响实验结果准确性。 因此,教学中需结合学生认知特点,采用 “实例引导 + 实验辅助” 的方式,逐步化解学习难点,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规范操作习惯与严谨科学态度。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同学们,夏天喝柠檬水时,有的同学喜欢浓一点的(酸味重),有的喜欢淡一点的(酸味轻)。如果一杯柠檬水是用 200mL 水加 15g 柠檬粉冲调,另一杯是用 300mL 水加 20g 柠檬粉冲调,大家觉得哪杯更浓、口感更酸呢?可以先根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