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修上册《拿来主义》教案 一、教材分析 《拿来主义》是鲁迅于1934年创作的杂文,收录于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本单元以“学习之道”为核心,聚焦论述类文本的阅读与写作,重点培养学生“梳理论证思路、分析论证方法、理解思想内涵”的能力。《拿来主义》针对当时国民党政府的“送去主义”和文艺界对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以犀利的笔触、形象的比喻,系统阐述了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正确立场———批判继承、主动选择。文章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技巧,是学习“先破后立”论证逻辑、比喻论证方法的经典范例,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培养批判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此前接触过鲁迅的《故乡》《孔乙己》等小说,但对杂文接触较少,对其“幽默讽刺、隐晦深刻”的语言风格较陌生;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拿来主义”等抽象概念的内涵理解存在困难;在分析比喻论证的对应关系(如“大宅子”“鱼翅”“鸦片”与文化遗产的关联)时,可能缺乏逻辑关联能力。此外,学生对“如何辩证看待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现实问题有一定兴趣,但需教师引导从文本中提炼理论依据。需通过情境创设、问题链设计和小组合作,帮助学生逐步突破难点。 三、教学目标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自诩”“残羹冷炙”“冠冕”“玄虚”等词语,理解其在语境中的含义; 体会鲁迅杂文幽默讽刺、犀利深刻的语言风格,学习比喻论证的形象表达效果。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梳理文章“先破后立”的论证思路,理解“破”(批判错误倾向)与“立”(提出正确主张)的逻辑关系; 分析比喻论证中喻体(大宅子、鱼翅、鸦片等)与本体(文化遗产)的对应关系,培养类比推理与辩证思维能力; 联系现实文化现象,辩证思考“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提升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感受鲁迅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讽刺艺术美,体会杂文“以小见大”“形象说理”的独特魅力; 借鉴比喻论证的方法,尝试在写作中将抽象道理转化为具体形象的表达。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拿来主义”的核心:以独立思考为基础,批判性地继承与创新; 树立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增强文化自信与传承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梳理论证思路(先破后立),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及效果。 难点:分析“大宅子”“鱼翅”“鸦片”等比喻的深层含义;联系现实,思考“拿来主义”的当代意义。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理思路·破错误———理解“拿来主义”提出的背景 (一)情境导入 活动设计: 播放短视频《文化交锋:从“抵制圣诞”到“疯狂买洋货”》(内容:一边是部分网民呼吁“抵制圣诞节等洋节”,另一边是年轻人热衷购买进口化妆品、追捧国外综艺;穿插敦煌文物流失、国潮品牌崛起的对比画面)。 提问:面对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我们常陷入哪些极端?鲁迅在《拿来主义》中如何回应这一问题?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二)知人论世与背景梳理 学生活动: 分享预习中查阅的资料(鲁迅生平、本文写作时间1934年); 教师补充关键背景: 时代背景:1934年,国民党政府推行“文化送去主义”(如送古董到伦敦展览、送梅兰芳赴苏联演出),同时帝国主义向中国“送来”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等;文艺界存在两种错误倾向———左倾(全盘否定传统)、右倾(全盘接受外来)。 核心问题: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鲁迅以“拿来主义”给出答案。 杂文特点:短小精悍、犀利幽默,融思想性、战斗性与文学性于一体。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任务1:梳理文章结构(自主阅读+小组讨论) 要求:速读全文(10分钟),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