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82090

5.2《大学之道》课件(共2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日期:2025-09-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9次 大小:242002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25-2026,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大学之道 《礼记》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先秦诸子散文” 学 习 目 标 1.了解曾子及其思想主张,了解《大学》的主要内容。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4.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目录 Contents 文化常识 诵读感悟 一 二 文本探究 三 艺术感悟 一 四 一 文学常识 活动: 自主阅读《创新设计》 P41 一、知背景 二、拓知识 《大学》,原是《小戴礼记》里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当代很多学者认为实际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是讨论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在宋代以前,《大学》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遂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的核心思想:明一德(专一),惟格一物,通过日新月异的努力,达到至善至美。 了解《大学》 二 诵读感悟 活动:读准字音,疏通文意 1. 自由朗读《大学之道》,读准字音,停顿准确。 2. 全班齐读《大学之道》。 3. 结合注释,疏通句意,反复诵读,体会其中的含义。 三 文本探究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 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此相对于“小学”而言, 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学问 道:引申为根本原则,宗旨 明明德:彰明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彰明。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 美好的。 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新”, “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 静:心不妄动 安:性情安和 虑:思虑精详 得:处事合宜 本:根本 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 道:规律 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不移才能够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够处事合宜。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 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 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活动:问题探究 1. 概括内容及作用。 2.“三纲”具体如何解释? ①“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 ②“亲民”即“新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 ③“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指出大学的宗旨,提出了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下文引出“八目”做准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 物有本末, 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