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鲁迅的小说中有三个人物最出名———孔乙己,阿Q、祥林嫂。 孔乙己是有姓无名,阿Q是有名无姓,祥林嫂是无名无姓。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近这个既无名也无姓的人物———祥林嫂。 前言 祝 福 鲁迅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确定小说的主题。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次要人物和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学习目标】 一、知人论世,初入文本 (一)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小说集:《呐喊》《彷徨》 《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十五部 《祝福》发表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农民问题是鲁迅这一时期一直在探索的问题。而辛亥革命后,旧中国农村的黑暗是空前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赶跑了皇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 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她们更是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五四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妇女解放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的小说《祝福》应运而生了。鲁迅写作《祝福》这篇小说,目的就在于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写作背景】 “祝福”也叫“谢年”,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流行的一种习俗。 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按照老人的说法,天上的菩萨不进不洁之家。因此,在祝福之前,必须把厅堂、祭桌、祭器等掸扫、洗刷得干干净净。“三牲福礼”煮好后,盛放在木制的朱漆大盘里。祭典若在深夜举行,气氛更为庄严肃穆。 男丁按辈份行三跪九叩大礼,妇女和个别忌生肖的男丁都要回避。别说寡妇祥林嫂,就是鲁府的太太、小姐们也是被剥夺祝福资格的。 关于题目———祝福 封建礼教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三纲 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妻有别,朋友有信 五常 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三从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四德 贞节 “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封建礼教 具体内容 二、情节梳理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按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声)”的顺序把全文分为六部分。 序幕 结局 开端 发展 高潮 尾声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2) 祥林嫂凄然死去(3-33) 祥林嫂初到鲁镇(34-53) 祥林嫂被迫改嫁(54-65) 祥林嫂再到鲁镇(66-111)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112) 倒叙 (典型环境) (深化主题) 现实 回忆 现实 线索:“我”的所见所忆所感、祝福 【梳理情节】 本文采取了倒叙的叙述方式,这样有什么表达效果呢? ①情节安排上,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探求事情的原委,增强吸引力。 ②主题上,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③环境上,把祥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