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83105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日期:2025-10-1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4次 大小:226168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统编,文化交流,必修,选择性,编版,高中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选择题 1.如图的洛阳龙门石窟《杨大眼造像记》是“龙门四品”之一,记载了名将杨大眼南征凯旋,途经龙门时发愿为北魏孝文帝刻记造像。据此可知,此碑(  ) A.印证三教并行政策推行 B.表明北魏统一说汉语 C.受到外来文化传播影响 D.体现佛教完成本土化 2.南北朝时期梁朝梁武帝,在建康设立主要招收寒门子弟的五经馆,免除他们的生活费,考试合格就赐予官职。因此,每馆很快招收到几百名学生,梁武帝安排五经学者分别教授学生儒家经典。梁武帝实施这些举措的背景是(  ) A.国家分裂局面开始出现 B.社会动荡影响人们的价值观 C.佛教动摇了儒家的地位 D.梁武帝全面改革了科举制度 3.唐代怀素以“以心传心,直见本心”来书写草书,以“澄明静彻”的心境来诠释书法的本义。影响怀素书法风格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书法技术进步 C.佛教思想传播 D.理学思想提出 4.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为‘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对材料推断最合理的是(  ) A.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 B.佛教被统治者改造成精神统治工具 C.中国佛教与儒家争夺正统地位 D.佛教深受中国文化浸润利于其传播 5.宋明理学家们无一不以“辟异端”的态势激烈地反对佛教,但其自身的理论建构却又往往离不开自己所要反对的佛教的帮助。经过理学家们的“批判”,本来被视为“异端”的佛教的思想观念反而进入了中国正统学说的内部核心。这说明,宋明理学在理论建构过程中(  ) A.佛教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儒佛思想在互补中出现合流 C.佛教能够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D.儒学正统地位一度出现动摇 6.从一些电视剧里可以看到清朝前期的皇帝身边常聚集着一些欧洲传教士,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A.宗教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 B.西学东渐依附宗教传播 C.西方借传教为以后侵华作准备 D.清朝时外国人只有传教士可以进入中国 7.明后期,利玛窦与徐光启共同翻译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其创立的点、线、直线、曲线、平行线、角、直角、锐角等名词一直沿用至今。这表明(  ) A.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新的生机 B.基督教主动融入中国社会 C.西学东渐开启中国近代化历程 D.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产生 8.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不断来华传教。他们自己以儒家教条为标准处世,由此吸引了徐光启等一批儒家知识分子接受天主教;同时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被译介到中国。他们的活动客观上(  ) A.获得了士大夫阶层普遍支持 B.促进了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 C.开启了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D.拓宽了部分知识分子的视野 9.17世纪,利玛窦等人来华伊始便穿起儒生的服装,学习汉语,阅读儒家经典,这在帮助他们进入宫廷方面无疑是成功的。徐光启、李之藻等讲究经世致用的士大夫成为皈依者。这些做法(  ) A.适应了明代经济发展需求 B.推动了儒家思想的变革 C.迎合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 D.促进基督教的广泛传播 10.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翻译出版的《人身图说》是最早传入中国的西方近代解剖学著作。然而,人体解剖并未在当时的中国医学界流传,反倒是进入了画家笔下,如清代扬州八怪罗聘的《鬼趣图》里就用《人身图说》中的骨骼图来画鬼。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开始接受西方科学技术 B.形成了中西艺术的交融 C.美术界焕发了新的生机 D.对自然科学认识的落后 11.据梁启超的《西学书目表》统计,从咸丰末年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由江南制造局、京师同文馆等刊印的各类西书共353种,其中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