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少年时故事 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何处不青山。 ———七绝(1910) (注释:桑梓,指家乡) 少年时的书生意气,风华正茂时挥斥方遒的豪情,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立壮志的少年形象,也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一代伟人的毛泽东的大气!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词牌名。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夺取,后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长沙,是这首词的题目,点明地点和写作内容。本词是一首写景抒情之作,是现代人按旧体诗词形式写成的。 01 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02 通过分析词中描写的意象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03 赏析这首词情景交融的写法,感受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04 背诵并默写全词。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他的诗词雄浑豪迈,气势恢宏,艺术性强,充满革命豪情。主要著作编入《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诗词集》等,诗词代表作有《沁园春·长沙》《七律·长征》《采桑子·重阳》等。 长沙是毛泽东早年生活、学习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橘子洲,又名水陆洲,位于湖南长沙市区对面的湘江江心,是湘江下游众多冲积沙洲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洲,形成于晋惠帝永兴二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橘子洲头位于橘子洲的南端,绵延数十里,狭处横约40米,宽处横约140米,形状是一长岛,是长沙重要名胜之一。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这年深秋,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词。 2.了解写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作于1925年,正值中国共产党引领下的全国工农运动蓬勃之际。革命势头如狂风骤雨,席卷神州,各种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如火如荼地展开。此刻,工农革命如旭日东升,充满生机;而反动势力却为了维系其摇摇欲坠的统治,疯狂地对革命力量进行打压。中华民族的未来命运悬而未决:是继续沉沦于黑暗的反动统治,还是冲破黑暗,迈向繁荣与进步?在这场历史洪流中,究竟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面的力量?这些问题成为了人们热切关注的焦点。 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毛泽东曾在此求学并从事革命活动。一九二五年二月,他从上海回到长沙开展农民运动,重游橘子洲时,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和往日之事,不禁心潮澎湃,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 3.了解文学常识。 (1)词 词是诗的别体,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在宋代进入了全盛时期。其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2)词牌名 每一首词都有词牌,词牌规定了词的字数、句数、段数和韵律。如《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就是词牌名,而“长沙”则是题目。沁园春,又名“洞庭春色”“东仙”“念离群”等,其来历还有一则小故事。 (3)词的分类 词一般按字数可分为三种:小令、中调和长调。小令指58字以内,中调指59-90字,长调是91字以上。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或上阕或上片,第二段叫后阕或下阕或下片。 4.了解文化常识。 (1)万户侯 汉代侯爵的最高一级,享有万户农民的赋税,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