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84251

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共5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09-2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1次 大小:1527192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50张,PPT,统编
  • cover
(课件网) 王安石 第一部分 知人论世 王安石(1019-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仁宗庆历二年(1042),21岁登进士第。仁宗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在神宗的支持下,制定并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因守旧派反对,前后两次被罢相,后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65岁,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病逝于钟山,赠太傅。绍圣元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散文雄健峭拔,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 诗歌遒劲清新,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 主要作品有《答司马谏议书》《伤仲永》《游褒禅山记》等散文名篇;诗歌《泊船瓜洲》《登飞来峰》等。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存世。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是发生在宋神宗时期的改革,是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政治改革运动。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政治变革运动。 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 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水利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写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实行新法。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字君实),多次写信给王安石,列举实施新法弊端,要他停止变法。 王安石这封信,是针对司马光熙宁三年(1070)二月一封长达三千余字、全面攻击新法的来信的回复。王安石先是简短地回复了一信,对来信所责难的诸点没有一一置辩,随后想到彼此交往多年,友谊深厚,信札来往不宜草率简慢,就又写了这封答书。文中对司马光的指责逐一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 此文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一首《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其说是改革者的高瞻远瞩,还不如说是冲浪者的孤独与寂寞! 第二部分 初读课文 解题 《答司马谏议书》 ①“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②“司马”,即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③“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是宋代设立的舆论机关,负责在朝廷中搜集建议和评论。 ④“书”,即书信,文体名,如《报任安书》。 ⑤“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sù)水先生。 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主持编纂了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明确字音: 强聒(guō) 卤莽(lǔ mǎng) 见恕(sh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