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84254

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共4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09-2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3次 大小:2329734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45张,PPT,统编
  • cover
(课件网) 对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 对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不应盲目效法 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谏议”: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 谏院是宋代设立的舆论机关,负责在朝廷中搜集建议和评论。 谏院中设谏官和御史,御史负责组织各种官员收集民间的意见;谏官议论施政的得失,供皇帝参考,有时还可纠正皇帝的错误。 “司马”:即司马光 “书”:文体名,书信。 本文是书信体文章的典范之作 学习目标 掌握并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研读第一、四段内容,并背诵。 第一课时 人物概况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 ,号 。北宋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之一。 嘉祐三年(1058)提出变法主张,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史称“熙宁变法”。 主要成就 介甫 半山 “唐宋八大家” 谁回复———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世称涑水先生,身后称司马温公。 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 ———司马光 人物概况 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后被任命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退居洛阳,主持编纂《资治通鉴》。元丰八年,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司马光入京主国政,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 主要成就 回复谁———对手介绍 背景资料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身为参 知政事(副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第二年,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将近4000字的长信,即《与王介甫书》,列举实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故略上报”,没有对司马光的意见作实质性的答复。 司马光心有不甘,又于三月三日写了《与王介甫第二书》。于是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写下了这篇仅有428字但却千古流传的驳论名篇《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变法 冗员-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制度 整顿太学 惟才用人 冗费-富国之法 青苗法 免役法 方田均税法 农田水利法 均输法 冗费-富国之法 冗兵-强兵之法 保甲法 裁兵法 将兵法 保马法 军器监法 司马光: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王安石反驳 为什么要回复?———背景介绍 侵官 生事 征利 拒谏 怨谤 《与王介甫书》中对王安石的批评 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又置提举常平广惠仓,使者四十余人使行新法于四方。 所遣者虽皆选择才俊,然其中亦有轻佻狂躁之人,陵轹州县,骚扰百姓者,于是士大夫不服,农商丧业,谤议沸腾,怨嗟盈路。 首建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之事;又命薛向行均输法于江淮,欲尽夺商贾之利;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钱于天下而收其息。 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不便者,介甫辄艴然加怒,或诟骂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 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如出一口;下至闾阎细民,小吏走卒,亦窃窃怨叹,人人归咎于介甫。 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关系: “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朋友 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光不材,不足以辱介甫为友,然自接待以来,十有余年,屡尝同僚,亦不可谓之无一日之雅也。虽愧多闻,至于直谅,不敢不勉,若乃便辟、善柔、便佞,则固不敢为也。 ———益友 司马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