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阿房宫赋 ———杜牧 关于阿房宫命名的传说三则 秦始皇在讨伐六国的过程中,掠来大量美女和珍宝古玩,咸阳城里的宫殿已显得拥挤,他便下令在咸阳附近修阿房宫。把尽有的珍宝和宫女搬到阿旁宫。大臣问造在哪里,秦始皇操陕西方言说:“阿房”。阿房并不是一个实际地名,它的意思是“近旁”、“旁边”。听了秦始皇的话,大臣们就命工匠在咸阳宫旁边的上林苑建了一个“复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庞大宫殿,取名“阿房宫”。 一则 关于阿房宫命名的传说三则 阿房宫早在秦始皇曾祖父惠文王时就开始修建了,原名阿城。阿的意思是高大的丘陵,言其宫殿很高。惠文王死,工程就停下了。直至几十年后的秦始皇,才又接着修。因为在高大的丘陵上修房,故名阿房宫。 二则 传说中秦王赢政爱上过一一个美丽的民间女子,芳名阿房,但这段美丽的爱情终究没有换来美丽的结局,为了纪念这位他深爱过的女子,秦始皇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修建了极度奢华的阿房宫。 三则 阿房宫 根据历史记载,阿房宫东西宽三里,南北长五里,可容纳十五万人居住。里面道路纵横交错,宫殿屋宇林立。其前殿东西长五百步,南北宽五十丈,高达十数丈,可以容纳万人。而这,只是阿房宫的主体建筑。以此为中心与咸阳相连接,周围三百里内星罗棋布修建了二百七十余座离宫别馆祠堂庙宇。各个建筑之间有宽阔平整的道路或阁道相连接,直通到终南山下。 当时有运石工人编的歌唱道:“千男呼哟万男喊, 巨石大如山。 渭水河啊甘泉口, 石落水断流。”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五年(前212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为建筑阿房宫,秦发“徒刑者七十余万人”。 阿房宫论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其规模之广阔,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气势之恢宏,盘盘焉,囷困焉,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建筑之工巧,各抱也势,钩心斗角。古之未见,蔚为大观。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亦输来其间。然秦人视之,弃掷逦迤,亦不甚惜。 如果把课文标题改为“阿房宫论”,文本将会怎样呈现?对比原文和改文,说一说两者的差异在哪里。 论: 论述类文体; 核心在说理论证; 铺陈其事,事例枚举,为佐证观点。 文体知识 了解“赋” 赋,是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始于战国赵人荀卿的《赋篇》,汉代成为一种特定的文学体裁。至唐代已散文化,称“文赋”“散赋”。其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它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常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舒展;散布;铺陈)文,体物写志也。” 指赋的内容 指赋的形貌 内容重在: 摹写事物 抒发情感 表达思想 艺术表现: 注重铺陈 讲究声韵之美 使用华丽词藻 着上绚丽色彩 短赋 先秦诸子散文 骚赋 以屈原为代表 辞赋 汉代,赋的体制正式确立 文体知识 骈赋 魏晋以后,赋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 律赋 唐代又由骈体转向律体 文赋 宋代多以散文方法作赋,别创一格 各阶段代表作品: 东汉张衡的《二京赋》,三国王粲的《登楼赋》、 西晋左思的《三都赋》、唐杜牧的《阿房宫赋》, 宋苏轼的两篇《赤壁赋》等。 杜 牧 803—853 字 牧之 号 樊川居士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曾任监察御史、中书舍人等官职。杜牧年轻时即有兴邦济世的远大抱负,怀抱中兴唐王朝的理想,尤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但因性情耿直、不屑逢迎,在仕途上颇不得意,晚年逐渐保守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