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85804

【新教材】人音版(简谱)(2024)音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多么幸福》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10-14 科目:音乐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0次 大小:1707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上册,教学设计,我们多么幸福,单元,第一,音乐
  • cover
《我们多么幸福》教案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分析) 《我们多么幸福》是由郑律成于 1955 年创作的歌曲,创作背景源于作曲家参观小学时,看到孩子们幸福生活后的有感而发。歌曲为 3/4 拍,旋律活泼欢快,节奏富有动感,通过 “哈、哈、哈” 等富有跳跃感的乐句,生动展现了少年儿童的幸福生活和喜悦心情。作为一首反映特定时代背景的作品,它不仅传递出当时少年儿童的精神风貌,也让后人得以感受不同时代 “幸福” 的内涵,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与文化理解的适宜素材。 教学目标 1. 审美感知:通过聆听歌曲《我们多么幸福》,感受其 3/4 拍活泼、欢快的节奏,体会旋律中传达出的喜悦与幸福,准确辨别歌曲中强拍与弱拍的交替,感受三拍子带来的摇曳、灵动之感;引导学生感知歌曲旋律的起伏变化,如高潮与低潮部分,感受不同音高、节奏组合所营造的情绪氛围,培养对音乐细节的感知能力。 2. 艺术表现:能用明亮、富有朝气的声音哼唱歌曲,把握好节奏和音准,尤其是 “哈、哈、哈” 处的跳跃感,生动展现歌曲的欢快情绪;可以根据歌曲的意境,自信地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准确把握动作与音乐节奏的配合,展现出少年儿童的活力与对幸福生活的赞美。 3. 创意实践:尝试运用三角铁、沙锤等课堂乐器,为歌曲创编独特的节奏型进行伴奏,激发创新思维,增强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力;能够大胆发挥想象,为歌曲创编新的歌词,描绘自己心中幸福的生活场景,并在音乐中自信地表达展示。 4. 文化理解:了解歌曲创作于上世纪 50 年代,感受歌曲反映的时代背景和当时少年儿童的精神风貌,体会不同时代幸福的内涵;通过欣赏不同版本的《我们多么幸福》,拓宽音乐文化视野,理解同一主题在不同演绎下的多元表达,增强对音乐文化的包容和尊重。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欢快情绪,熟悉歌曲的旋律和节奏,能准确哼唱;体会 3/4 拍的韵律特点,通过多种方式表现出三拍子的强弱规律。2. 教学难点:把握 “哈、哈、哈” 处的跳跃音高和节奏,做到演唱准确、富有表现力;深入理解歌曲所蕴含的幸福内涵,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将其生动地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 教师活动: 提问 “同学们,你们做什么事情会感到开心、幸福?一起分享一下。” 待学生分享后,引导学生按节拍边击拍边聆听《我们多么幸福》,并提问 “流畅的三拍子曲调给你什么感觉?你可以想象同学们在什么场景中?哪一部分音乐让你感觉到情绪特别高兴?” 学生活动: 积极分享让自己开心、幸福的事情,按要求边击拍边聆听音乐,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关于音乐感受、想象场景及情绪高涨部分的问题。 设计意图: 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初步聆听和提问,引导学生对歌曲的节奏、情绪等形成初步感知,为后续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环节二(歌曲欣赏) 教师活动: 1. 初次播放歌曲音频,让学生闭上眼睛安静聆听,听完后提问 “同学们,听完这首歌,你们心情怎么样?” 引导学生表达初步感受。介绍作曲家郑律成的生平及歌曲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歌曲创作的缘由。 2. 再次播放歌曲,随着音乐节奏摇晃身体,引导学生一起做三拍子律动(强拍拍手,弱拍拍肩,次强拍跺脚),讲解 3/4 拍的含义和强弱规律,通过反复练习加深学生感知。 3. 让学生朗读歌词,提问 “歌曲的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景?” 播放第二部分音乐,引导学生思考其与第一部分在演唱形式上的不同。 4. 分段播放歌曲,每段后让学生分享对音乐的感受(如旋律起伏、节奏变化等),重点关注 “哈、哈、哈” 部分,通过示范演唱让学生感受其跳跃感和欢快情绪,介绍少年儿童合唱的相关知识。 学生活动: 1. 安静聆听歌曲,表达听完后的心情;认真倾听教师介绍的作曲家及创作背景。 2. 跟随教师做三拍子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