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85821

【新教材】人音版(简谱)(2024)音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丰收锣鼓》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10-13 科目:音乐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8次 大小:1833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上册,教学设计,丰收锣鼓,单元,第三,音乐
  • cover
《丰收锣鼓》教案 教学内容分析 《丰收锣鼓》是一首经典的中国民族管弦乐作品,以 “丰收” 为核心主题,通过丰富的乐器组合(唢呐、锣鼓、笛子、二胡等)与鲜明的音乐语言,生动展现了农民丰收后的喜庆场景。乐曲结构清晰,分为多个乐段:开篇以唢呐为主奏,旋律活泼流畅,模拟农民劳作后的轻松喜悦;中段加入厚重的锣鼓节奏,音色铿锵有力,营造集体庆祝的热闹氛围;尾声乐器齐奏,情绪推向高潮,传递出对丰收的赞美与对生活的热爱。 作为民族器乐作品,它不仅是培养学生民族音乐审美感知的优质素材,还能帮助学生了解唢呐、锣鼓等民族乐器的音色特点与文化内涵,体会民族音乐与劳动生活的紧密联系,进而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喜爱,符合小学阶段 “感受民族音乐魅力,培养文化自信” 的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1. 审美感知:聆听《丰收锣鼓》,感知民族管弦乐中唢呐的明亮、锣鼓的厚重等音色特点,把握乐曲欢快、热烈的整体情绪,体会不同乐段的氛围变化,提升对民族器乐音色的敏感度。 2. 艺术表现:能用肢体动作(如挥手、拍手、模仿劳作)或简单语言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参与小组创意表现活动,通过 “声音 + 动作” 的形式展现对丰收场景的想象,提升艺术表达能力。 3. 文化理解:了解《丰收锣鼓》是中国民族器乐作品,感受民族音乐与劳动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乐曲中蕴含的丰收喜悦和民俗文化,萌发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与喜爱。 4.创意实践:通过小组合作表演《丰收锣鼓》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锻炼创意思维。 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学生: 1. 兴趣特点:对直观、生动的音乐内容兴趣浓厚,易被锣鼓等乐器的鲜明音色和热烈情绪吸引,喜欢通过肢体动作、模仿等方式参与音乐活动。 2. 能力基础:具备初步的聆听和想象能力,但对民族乐器的音色辨识度较低,表达的逻辑性较弱;合作意识初步形成,能参与简单的小组活动。 3. 知识储备:对 “丰收” 主题有生活经验(如见过秋收、听过相关儿歌),可结合生活场景理解音乐内涵,但对民族音乐与生活的关联认识较浅。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感受《丰收锣鼓》欢快热烈的整体情绪,辨别唢呐、锣鼓的核心音色,理解不同乐段对应的丰收场景(如劳作后喜悦、集体庆祝)。 能用肢体律动或简单打击乐器,表现乐曲的三拍子、二拍子交替的节奏特点,增强对音乐节奏的感知与表达。 了解唢呐、锣鼓的基本外形与音色特点,知道它们在丰收庆典中的作用,初步体会民族音乐与民俗的联系。 2. 教学难点: 准确辨别乐曲不同乐段的氛围变化(如从 “轻松喜悦” 到 “热闹庆祝”),并能用语言或动作描述差异。 小组创意表演中,实现 “音色模仿”“节奏配合”“肢体律动” 的协调统一,避免出现混乱。 理解 “民族乐器与民俗活动的关联”,如锣鼓为何常用于庆典,而非日常娱乐,建立 “音乐服务于生活” 的认知。 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丰收场景图片、播放民俗庆典视频,搭建 “生活场景 — 音乐情绪” 的联结,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乐曲主题。 2. 听赏法:分完整听赏、分段听赏、对比听赏等形式,引导学生聚焦音色、节奏、情绪,逐步深化对乐曲的感知。 3. 示范法:教师示范模仿唢呐(“嘀嘀嗒” 声)、锣鼓(“咚咚锵” 声)的音色,展示对应的律动动作(如唢呐对应 “挥手”,锣鼓对应 “拍手”),供学生模仿学习。 4. 小组合作法:组织小组完成 “乐段场景创编”“音色模仿表演” 等任务,明确分工(如 “音色模仿者”“律动表演者”“节奏组织者”),培养合作能力。 5. 直观演示法:展示唢呐、锣鼓的实物或模型,播放乐器演奏视频,让学生观察外形、聆听音色,加深对民族乐器的认知。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情境唤醒,链接生活) 教师活动: 1. 出示图片,提问 “这些画面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