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85864

【新教材】人音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我们多么幸福 大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10-13 科目:音乐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23次 大小:1571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单元,教学设计,幸福,多么,我们,上册
  • cover
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 单元名称(或主题) 新教材-人音版-三年级-第一单元-我们多么幸福 1. 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说明 本次单元教学设计选择的是人音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多么幸福”,主要涵盖“演唱”与“欣赏”两大学习任务。《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第二学段(3-4年级)的学段目标指出:“能感知音乐的情绪和情感,理解音乐的基本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参与演唱、演奏等音乐实践活动,培养音乐表现能力;了解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增强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依据新课标中“以主题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的建议,本单元以“幸福生活”为核心主题,整合了演唱曲目《摇啊摇》《我们多么幸福》、欣赏曲目《捉迷藏》《在阳光下》及相关知识与技能(发声练习、唱名、力度记号mp和mf)。通过“感受幸福—表现幸福—创造幸福”的递进式活动,引导学生在音乐中体会童年的快乐、亲情的温暖与生活的美好,同时渗透民族音乐文化认知,培养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2. 单元(或主题)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与课标要求,结合三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审美感知:通过多次聆听与体验,能辨别《摇啊摇》的轻柔舒缓、《我们多么幸福》的活泼欢快、《捉迷藏》的诙谐灵动及《在阳光下》的蓬勃朝气;理解速度、力度(mp/mf)、节奏等音乐要素对情绪的影响;掌握唱名(do-re-mi-fa-sol-la-si)与基本音名(C-D-E-F-G-A-B)的对应关系。 2.艺术表现:能用自然轻柔的声音演唱《摇啊摇》,把握6/8拍的摇晃感;能用明亮有活力的声音演唱《我们多么幸福》,准确表现“哈哈哈”的跳跃节奏;能通过身体律动(如模仿划船、游戏追逐)表现乐曲的情绪与节奏特点。 3.创意实践:能为歌曲创编简单的伴奏(如用沙锤模拟摇船声、三角铁表现“桥”的清脆);能小组合作设计与“幸福生活”相关的故事情节或舞蹈动作,结合音乐进行展示;能完成简单的力度变化(mp/mf)发声练习。 4.文化理解:了解《摇啊摇》是上海传统童谣,体会其中的亲情与地域文化;知道《我们多么幸福》的创作背景(反映少年儿童的幸福生活),感受不同时代对“幸福”的表达;了解丁善德、汪立三等作曲家及钢琴独奏的音乐形式,拓宽音乐视野。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用恰当的声音与情感演唱《摇啊摇》《我们多么幸福》;感受不同音乐作品中“幸福”的多样表达;理解并运用力度记号(mp/mf)和唱名知识。 2.教学难点: 把握《摇啊摇》6/8拍的节奏韵律与轻柔力度;理解《捉迷藏》《在阳光下》中音乐要素(速度、力度、节奏)如何塑造“游戏”“阳光”的形象;在创意实践中保持音乐与情感的一致性。 3. 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 本单元以“幸福生活”为核心线索,按“感知—表现—创造—升华”四阶逻辑组织教学,整合演唱与欣赏内容,形成连贯的学习链条,具体结构如下: 第一阶段:初识幸福———音乐要素感知 -核心任务:通过聆听《摇啊摇》《捉迷藏》,初步感受“亲情的幸福”与“游戏的快乐”,认识唱名、力度记号(mp/mf)等基础概念。 -活动设计: -聆听《摇啊摇》,用“摇船”律动感受6/8拍节奏,辨析“摇啊摇”的重复旋律与亲情意境; -欣赏《捉迷藏》,通过“快慢对比”游戏理解速度对情绪的影响,用动作表现mp(中弱)与mf(中强)的力度变化。 第二阶段:表现幸福———演唱与律动实践 -核心任务:学唱《摇啊摇》《我们多么幸福》,用歌声与动作表现不同场景的“幸福”。 -活动设计: -学唱《摇啊摇》,结合方言语感(如“外婆叫我好宝宝”的亲切语气),用轻柔声音演唱,配合“摇船”“搭桥”动作; -学唱《我们多么幸福》,把握3/4拍的活泼节奏,重点练习“哈哈哈”的跳跃音高,通过拍手、跺脚表现强拍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