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85876

人音版(简谱)(2024)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全册

日期:2025-10-13 科目:音乐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8次 大小:1528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人音版,简谱,2024,三年级,上册,教材
  • cover
新教材人音版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新人音版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材以《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为编写准则,紧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创意实践”四大核心素养,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局限,以学生生活经验为纽带,构建“主题引领 — 实践体验 — 素养提升”的学习路径。教材通过 6 个单元的主题设计,将音乐知识、技能与情感体验、文化认知深度融合,既减轻学生机械学习负担,又激发探索热情,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课程目标。 教材基本框架 教材设置 6 个单元,以“生活 — 情感 — 文化”为逻辑主线:从学生日常的幸福体验(第一单元),到劳动场景的感知(第二单元),再到丰收的喜悦(第三单元)、亲情的珍视(第四单元)、自然与文化的共鸣(第五单元),最终回归童真童趣(第六单元)。每个单元涵盖演唱、欣赏、活动三大模块,通过“感知 — 表现 — 创造”的递进式设计,使学生在音乐实践中逐步提升核心素养:既通过经典作品培养审美感知,又通过唱、演、创活动强化艺术表现,同时渗透文化理解,最终实现创意实践能力的提升。 单元内容剖析(核心素养视角) 第一单元《我们多么幸福》 核心素养聚焦:审美感知、艺术表现 本单元以同名歌曲为核心,通过三拍子的摇曳感、附点节奏的灵动性,引导学生感知“幸福生活”的音乐表达(审美感知)。歌曲“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的学习多么快乐”的直白歌词,为学生提供情感共鸣的载体,教学中通过“边唱边演”“力度变化模仿(mp/mf)”等活动,让学生用欢快明亮的音色传递幸福感,掌握三拍子“强弱弱”的规律(艺术表现)。 教材同步设置《摇啊摇》《捉迷藏》等作品,通过对比童谣的温柔与钢琴独奏的诙谐,拓宽学生对“幸福”的多元审美认知。结合“发声练习与生活场景结合”的设计,将抽象的气息控制转化为“给娃娃哼曲”的具象任务,使艺术表现能力在生活化实践中自然提升。 第二单元《劳动的歌》 核心素养聚焦:文化理解、创意实践 单元以《舂米歌》《打麦号子》等劳动号子为载体,揭示“音乐与劳动共生”的文化内涵(文化理解)。《舂米歌》中“耶噜耶噜”的衬词、《哈腰挂》“一领众和”的结构,生动展现劳动号子“统一步调、鼓舞干劲”的功能,学生通过模拟舂米、抬木的动作,体会节奏与劳动动作的关联性。 教材通过“编创拔河加油节奏”“领唱与齐唱配合”等活动,强化创意实践:在设计固定节奏型、分角色表演的过程中,不仅提升节奏感与协作能力,更理解“劳动号子是劳动者智慧的结晶”这一文化本质,培养对劳动的尊重与热爱。 第三单元《丰收歌舞》 核心素养聚焦:文化理解、艺术表现 本单元以《桔梗谣》《丰收锣鼓》为核心,构建“民族音乐 — 丰收喜悦”的认知链条。朝鲜族民歌《桔梗谣》的三拍子韵律、“道拉基”的民族符号,以及《丰收锣鼓》中民族管弦乐的丰富音色,让学生感受不同民族庆祝丰收的音乐风格(文化理解)。 教学中,“模仿长鼓动作演唱”“用打击乐器表现丰收场景”等活动,要求学生用欢快的歌声、灵动的舞姿、层次分明的演奏传递喜悦(艺术表现)。通过对比朝鲜族、塔塔尔族的丰收音乐,学生不仅掌握装饰音、切分节奏等技巧,更建立“音乐是民族文化名片”的认知,增强文化认同感。 第四单元《我爱妈妈》 核心素养聚焦:审美感知、艺术表现 单元以《妈妈格桑拉》《母亲教我的歌》等作品,引导学生在音乐中体验母爱、表达感恩。《妈妈格桑拉》中“格桑拉”(幸福花)的意象、《母亲教我的歌》中平缓深情的旋律,为审美感知提供情感锚点 ——— 学生通过聆听旋律起伏、辨析“男高音 / 女高音”的音色差异,体会音乐对亲情的细腻表达。 教材设计“用轻柔声音演唱”“添加抚摸、摇晃等动作”等任务,使学生在艺术表现中学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