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历史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23986626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日期:2025-10-1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7次
大小:186566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张
文化交流
,
必修
,
选择性
,
编版
,
统编
,
历史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选择题 1.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中西交往频繁 C.中华文化的昌盛 D.新航路的开辟 2.《汉书·张骞传》记载,张骞从西域返回后,向汉武帝汇报说:“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印度),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据此可知当时( ) A.西南丝绸之路由张骞开通 B.汉朝学习大夏、印度文化习俗 C.汉朝与大夏实现直接贸易 D.四川和印度已存在商品贸易 3.唐朝时,胡商遍布长安东西二市;北宋首都东京城的商业空间较长安大为扩展,而胡商的身影却大为减少。这一变化折射出( ) A.商品经济规模萎缩 B.传统陆上商路受阻 C.坊市分离制度解体 D.外交政策趋向保守 4.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东罗马帝国金币及仿制品计40多枚。这些金币跨越两个世纪(408—610年),其中新疆出土5枚、宁夏4枚、青海2枚、内蒙古2枚、甘肃1枚、陕西8枚。这说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有一定优势 B.政治动乱并未完全阻隔陆路贸易 C.黄金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货币 D.西北地区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 5.(2024·山东威海期末)图1为北周时期鎏金银胡瓶,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具有波斯风格。图2为唐代凤头壶,工匠们把胡瓶的口沿、流、盖作成凤首,将手柄刻上龙首等中国人喜爱的纹样。这反映了( ) A.佛教中国化的趋势不断加强 B.中华文化因包容而发展 C.民族交融推动唐代文化进步 D.西域文化因交流而盛行 6.由于从丝绸之路输入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便将成本较低的素织物拆开,取其丝线与当地的亚麻纱线交织,或以丝为原料重新纺制成纱线,织成适合市场需求的轻薄且半透明的纺织品。对上述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传统基督教文化非常崇尚节俭 B.中国丝织品畅销世界 C.罗马人以穿中国丝织品为奢侈 D.西方纺织技术的发展 7.隋唐时,南诏政权统一云南地区后,西南丝绸之路(从巴蜀地区到东南亚和印度的贸易路线)繁荣起来,当地商人和僧侣都通过这条路线前往印度。据此可知,西南丝绸之路( ) A.奠定了古代丝路贸易的基础 B.扩大了中原文明在岭南的影响 C.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D.助推了佛教艺术在唐朝的勃兴 8.在古代通过“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从社会方面看,材料主要验证了丝绸之路( ) A.使人民生活更加丰富 B.使中国社会日益进步,逐步走向近代化 C.使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D.体现了不同文明间的激烈碰撞 9.(2024·广东东莞期末)蚕丝和丝绸传入西域后,该地区把丝绸纺织和原来的毛、麻纺织结合起来,生产出质地优良的纺织品,并传入到内地。新罗的朝霞绸染色技术比较突出,它传播到中国东北,对契丹朝霞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宋元以降,西方丝绸多从海路来到中国。这体现了( ) A.中国丝绸文化不断外传 B.中西文化交流频繁 C.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回流 D.欧亚大陆商路众多 10.(2024·河南郑州期末)珐琅彩是中国瓷器生产技术发展高峰期的产物,堪称中国古代彩瓷中的精品。有趣的是习自国外工艺的珐琅经过中国工匠的重新创造后,销往欧洲时被外国人视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商品,以“华彩”呼之。这说明( ) A.中国已经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2025-10-09)
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2025-10-09)
纲要上第7课《回到唐朝当宰相—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2025-10-09)
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2025-10-09)
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缺答案)(2025-10-09)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