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湘教版(2019)必修1 常见地貌类型 第二章 喀斯特 常见地貌 流水地貌 常见地貌 风成地貌 常见地貌 海岸 冰川地貌 常见地貌 · 流水作用 · 风力作用 · 冰川作用 · 海浪作用 延迟符 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 · 地壳运动 · 岩浆活动 · 变质作用 表现形式 · 风化 · 侵蚀 · 搬运 · 堆积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风化作用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侵蚀作用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流水地貌 第2章 第1节 湘教版(2019)必修1 课标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流水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综合思维:能够分析流水地貌与影响其形成的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 区域认知:结合特定区域流水地貌的成因,推理并归纳其空间分布特征; 人地协调观:能够简单分析流水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地理实践力:与他人合作,能够运用技术及工具,对流水地貌进行观察,并简要归纳解释。 核心素养目标 目录 壹 贰 叁 流水侵蚀地貌 流水堆积地貌 滑坡和泥石流 复习旧知 分水岭 流域 水系(干支流) 湖口 宜昌 昭通鹦哥溜索:长470米 武汉长江大桥:长1670米 南京长江第三大桥:长4744米 复习旧知 河流侵蚀地貌 壹 流水侵蚀作用 溯源侵蚀 侧蚀 下 蚀 1. 溯源侵蚀 是指地表径流使侵蚀沟向水流相反方向延伸,并逐步趋近分水岭的过程; 使河谷反向延长 虎跳峡 河流上游落差大,流速快,对河谷的下蚀和溯源侵蚀作用强烈。 2. 下蚀 (1)“V型”河谷 在湿润或半湿润山区, 流水侵蚀切割地面形成峡谷,河谷横断面大多呈V字形。 活动-雅鲁藏布大峡谷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雅鲁藏布大峡谷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雅鲁藏布江深切喜马拉雅山转折处。它是世界最大的峡谷,长504.6千米,高峰与谷底相对高差达6009米,江面最狭处仅35米。峡谷水力资源极为丰富,两岸森林郁郁葱葱。 活动-雅鲁藏布大峡谷 雅鲁藏布大峡谷地貌的主要特点。 结合新生代发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相关知识,查看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讨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形成与哪些因素密切相关。 峡谷深且险峻、长且弯曲,两侧山体较为陡峭 与该地区地壳抬升有关 由于该地区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巨大,流速快,侵蚀作用强。 总体上看,大峡谷是地壳抬升和流水下蚀共同作用的结果。 2. 下蚀 (2)河流阶地 河谷中枯水期出露、洪水期淹没的部分称为河漫滩。 在河谷两侧常分布有洪水不能淹没的阶梯状地形,称为河流阶地。 2. 下蚀 (2)河流阶地 河流阶地是地壳间歇性抬升和河流下蚀共同作用的结果; 靠近河床底部的阶地形成年代最新,远离河流的阶地形成年代最老; 阶地坡度越大,说明地壳抬升幅度越大。 河流阶地地势平坦, 方便修建活动及交通设施 土层深厚,适合耕作 临近河流,水源丰富, 方便取水 河流是天然防御设施 # 河流阶地与人类活动 3. 侧蚀 河流中下游,河流落差减小,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 河道变得弯曲,河谷拓宽 (1)“U”型谷 河流凹凸岸 堆积为主 凹 凹 侵蚀为主 侵蚀为主 凸 堆积为主 凸 河流凹凸岸 河流作用 长江第一湾 3. 侧蚀 (2)裁弯取直 平原地区蜿蜒曲折的河流,受到河岸的限制较少,可以侧向自由发展。 当河床弯曲愈来愈大时,河流的上下河段愈来愈接近,曲流呈“Ω”形,出现狭窄的曲流颈。 洪水期,曲流颈可能被冲开,河流不经过曲流而直接进入下一河段,这种现象称为裁弯取直。 裁弯取直后,弯曲河道被废弃,形如牛轭,称为牛轭湖。 素有“九曲回肠”之称的荆江 河流下游,继续向河谷的两岸侵蚀,河谷展宽, 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形 3. 侧蚀 (3)槽型河谷 河谷的演变 阶段 侵蚀作用 河谷形态 河段 a.初期 下蚀和溯源侵蚀 V型 上游 b.中期 下蚀减弱,侧蚀增强 U型 中游 c.成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