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91920

14 唐诗五首之《渡荆门送别》课件(共23张PPT)

日期:2025-10-0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4次 大小:2070910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件,23张,PPT
  • cover
(课件网) 渡荆门送别 八年级语文上册 李白 渡 荆 门 别 送 唐诗五首 核心素养 诵读诗歌,把握诗歌朗读的节奏韵律,并能熟读背诵。 壹 欣赏诗歌中描绘的自然美景,感受诗人离别时的复杂情感。 贰 赏析诗歌,感受诗人用字的精妙;把握诗歌中所运用的手法,提升对古典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 叁 感受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传承文化内涵,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豪感。 肆 情境创设 唐朝是中华文明鼎盛、开放自信的黄金时代。今天,我们将化身“唐朝时空体验官”,一起领略蜀地的无限风光。 渡荆门送别 知人论世 初步感知 活动一 了解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 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初步感知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 展开想象描绘画面 活动二 展开想象,描绘画面 苏轼赞王维的诗画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高明的诗人都是善于营造画面的。 朗读全诗,闭上眼睛想象,说说诗人为我们呈现了哪些画面 展开想象,描绘画面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我看见天险雄秀的荆门山渐渐远去,漫长的水路把我带到了楚地,家乡已经十分遥远,眼前是平阔的江面。 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 结合写作背景,说说诗人此刻的心情。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 此次李白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展开想象,描绘画面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既有对故乡的不舍,也有第一次漫游的憧憬(即将去新天地闯荡,迎接我的会是怎样的舞台?) 结合写作背景,说说诗人此刻的心情。 展开想象,描绘画面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我看见长江出山,水面宽广,景象雄奇,使人顿感前程开阔。山峦追随原野,渐渐消失,长江奔赴旷野,滔滔不绝。月亮倒映在江水中,就像天上飞来一面镜子,云气簇拥,就像海上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渡荆门送别 聚焦炼字赏析画面 活动三 聚焦炼字,赏析画面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赏析“随”和“入”的妙处。 诗人用远景勾勒出一幅气势雄浑的万里长江图。 “随”字用得好,“随”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的过程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流动感,气势磅礴,表现了诗人的万丈豪情。 聚焦炼字,赏析画面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赏析“随”和“入”的妙处。 “入”字用得好,“入”将远处水天相接,仿佛江水流入原野的画面展现出来,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聚焦炼字,赏析画面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水中月亮的影子比作飞天镜,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用海市蜃楼来描述。 通过山、江、原野、平原、云等几种景物描摹了两幅图:水中映月图、江上云霞图。 渡荆门送别 悠悠江水脉脉乡情 活动四 悠悠江水,脉脉乡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送”用拟人的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分明是自己不舍离乡,却说是故乡舍不得自己。由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